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听不困的佛教历史53|《饿出来的佛经》(中)

Hello大家好,我是禅叔,欢迎大家继续收听我们《听不困的佛教史》。上期跟您说了,佛教早期不立文字传统所形成的三个方面的原因。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就来了,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汗牛充栋的佛经,他们是怎么背下来的呢?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多朋友都会很好奇,下面禅叔就跟大家聊聊这个。

首先第一条,就是人员专业化。在佛教中有一批专门的经典的持诵人,这批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背诵佛教的经典,如果遇到居士或者其他僧人或者自己的徒弟想要咨询佛经中的问题,那么他们就会将自己所熟记的经典直接诵出。

第二,叫做团队分工化。光找出一批人专门背诵佛教经典还不行,毕竟佛教的经典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人的智力终究有限,所以大体上他们之间是有分工的。也就是说,有的人重点背佛经,有的人重点背戒律,有的人重点背论书,就是经律论这些内容,由不同的人分开背。那么这里面最苦的一批人,就是背佛经的,佛经数量大、内容深,所以一般来说,在这批人中,对于不同的佛经,又做了再次的细分。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著名论师佛音尊者的记载,这种专门的背诵者还包括,《长部》诵师、《中部》诵师、《相应部》诵师、《增支部》诵师、《本生经》诵师、《法句经》诵师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僧人背诵经典的天赋特别高,因此可能通习四部阿含经,因此被人誉为四阿含诵师,也叫四尼柯耶诵师。那么在这些天赋高的人中,还有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人,那真是天纵奇才,禀赋异常,他们能够整个的背诵三藏经典,这些人,就被称为“三藏诵师”,在禅叔看来,这些人就是神一般的存在,简直就是活百度,咱们是不服不行啊。

公元1世纪 《本生经》象牙饰板

阿富汗 贝蒂拉姆城13号房间出土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藏

第三条,训练魔鬼化。这指的是这些持诵人,他们背诵经典的训练方式达到了我们无法想象的程度。这种训练方式,其实要说还是从婆罗门教里面来的。在最开始咱们佛教史的节目里就讲过,婆罗门教里的吠陀经典,也是分成好几部的。所以不同的婆罗门团体,会重点持诵某种特别的吠陀经,并且在背诵技艺方面,那是非常的苛刻和精益求精。根据记载,在背诵同一部经典时,这些专门的持诵者会通过11种不同的方式来背诵,包括顺着背,倒着背,每背诵两个词就再倒过来背一次,有的时候甚至对一对词的背诵要先顺着后倒着颠倒重复三次以上,就这种背法真是够“变态”的。坦率的说,咱们中国人所提出的背诵的最高境界——倒背如流,在人家面前,那真是奥拓见奥迪,自认小弟弟啊。正是通过这些魔鬼般的训练方法,再加上对印度拼音文字中特有的轻重音和音调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这才保证了《吠陀》的经典在长达上千年的传颂中,几乎达到了丝毫不错的境地。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印度,背诵是怎样成为了一种让人叹为观止的独门绝技,而早期的佛教僧人,在背诵佛经的时候,采用的也是这一套传承已久且效果惊人的方法。

明·永乐北藏本《出三藏记集十七卷》影像 图源:天冷了该吃烤地瓜了

说到这,可能有人说了,禅叔你就吹吧,我就不信他们真能那么牛。嘿嘿,别说你不信,当年咱们中国的古人也不信。在咱们南北朝时期,当时有一位著名的高僧叫释僧祐法师,他写了一本书叫《出三藏记集》,在这本书的第十四卷《佛陀耶舍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时在咱们中国北方有一个国家叫后秦,因为国君姓姚,所以又叫姚秦。当时有一位来自印度的法师叫做佛陀耶舍,他来到中土以后就向别人背诵整部的《昙无德律》。因为这部律的规模非常大,汉译本有六十卷之多。所以,当时后秦的君王姚兴就觉得这么大部头的经典,你佛陀耶舍却没有从印度带来梵本,只靠脑子里的记忆,那背出来的东西靠谱嘛?于是他就决定测试一下佛陀耶舍的记忆力。他选择的测试项目是什么呢?就是背户口本。所谓户口本,也就是记录当时后秦不同地区户口人数的统计表,除此之外再加上一些药方,一共差不多好几十页纸的内容。姚兴给了佛陀耶舍3天的时间,3天后考试检查结果。结果三天之后,佛陀耶舍当着姚兴,把这几十页纸的内容轻轻松松的就背诵了出来,一个字都不错,而且你随便跳着问,你说上句,人家就能接上下句来。这一下就把姚兴给惊着了。他也认识到,这种惊人的记忆力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咱们普通的中国人,假如没有受过特别严格的训练的话,是很难想象的。

清代户籍文件 图源:车孔令辉

印度的僧人出于对于佛教虔诚的信仰,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再加上科学而又严苛的训练方法,才最终造就了这一批让人叹为观止的记忆天才。在一些巴利文的文献中,还记载了一些更加让人惊叹的纪录。其中有一位名叫离婆多的长老,他在没有接触《中部经典》文本二十年的情況下,还能够完整地诵持,这个所谓的《中部经典》,大体上相当于咱们常说的《中阿含经》。还有一位叫离弃多的三藏比丘更牛,他因为饥荒的原因,三十年沒有接触佛典了,但是却依然能够诵持整个三藏经典,这个就太可怕了。我们都知道啊,人的记忆能力分好多种,大多数的人所谓的记忆都偏于短时记忆,就是背一个东西,当时看当时背,没问题,几个小时后你再问他,他能想起来,几天后你再问他,他也能想起来,但是像离弃多比丘这样的,30年没看佛经了,还能背得出来,那真的是让人无话可说,只能感叹,哎呀,大师您这个脑子,好的有点犯规了,这绝不是地球人啊。

不过咱这话又说回来了,既然这套口传心记的系统这么好,为什么到了后来又不用了呢?有关这个问题,咱们下集再说。感谢各位听友对我们节目的支持,欢迎大家添加下面我助理的微信,送您一套我收藏的佛教典籍的电子版。我是禅叔,我们下集节目,不见不散哦,拜拜喽。

扫码添加禅叔助理微信,送你一套禅叔珍藏佛学典籍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