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北方手工纸的现状和发展历史

点击上方“科学人文在线”可关注

中国造纸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传至世界各地,对人类文化的传播与文明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在传播的过程中,各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工艺体系,如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手工造纸体系;以泰国、缅甸、印度、尼泊尔为代表的东南亚手工造纸体系;以意大利、法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的手工造纸体系等。近代以来,随着以木材为原料的机制纸的普及,在我国,手工纸的使用范围也日渐缩小,现在已基本退出了日常书写、印刷等领域,手工纸的产地、产量也在迅速减少,即使如此,中国手工纸的产地分布之广、技术之多样、品种之丰富,仍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传统手工造纸技术也日益引起国际艺术界、科技史界以及文物研究和保护学术界的重视。

北方手工纸的特点和现状

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手工造纸技术,属于东亚的体系,即以活动式纸帘抄纸为特征。但是,考察各地的原料、工艺、设备与产品,仍可以发现鲜明的地域特征。我国北方地区是造纸术的发源地,在手工造纸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往,手工造纸技术研究的重点区域,多集中在南方地区,这主要是由于唐宋以来,我国造纸的中心南移,现有的手工造纸遗存多集中于南方。而实际上,北方地区的手工造纸由于历史悠久、发展较为缓慢,在不少方面还保留着较为原始的面貌,在造纸技术史的研究方面具有较大的价值。有些古老的纸种,如麻纸,其传统制造技术也只存于北方。由于种种原因,北方的手工造纸业的衰退更为严重,硕果仅存的约二十个地点也濒临停产,其技艺的调查抢救工作非常紧迫。本书即试图致力于这方面的初步调查和研究工作。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论述的北方手工造纸工艺,并不是严格按照地理范围划分的,而是在此基础上,结合了制作工艺和纸张特点等多种因素。北方手工造纸工艺,主要指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主要以麻和皮为造纸原料,使用比较简易的工具设备进行生产的造纸工艺。与南方手工造纸工艺,特别是竹纸工艺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北方手工纸以皮纸和麻纸为主,普遍尺幅较小,以四五十厘米见方的纸张居多;纸张表面不均匀,杂质较多,且相对粗厚,但韧性强、牢度大,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过去北方地区日常书写、制作账簿、订立契约、发放公文等均采用当地的手工纸。此外,北方手工纸还用来糊窗、糊顶棚、裱糊工具以及包裹物品、制作鞋样和衣服内衬、纸伞、灯笼等。在丧葬仪式中,不管是纸幡、纸车马等纸扎还是焚化用的纸钱,都由当地手工纸制成。手工纸也是裱糊棺材内壁、做衬垫的主要材料。由此可见,北方手工纸曾经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与南方宣纸、连史纸等文化用纸相比,北方手工纸在尺幅、均匀度、厚度、强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北方手工纸尺幅小,而宣纸、连史纸等尺幅大;北方手工纸由于已不再作为书写用纸,纸张表面比较粗糙,而宣纸、连史纸等纸张均匀细腻;北方手工纸广泛用于包装和裱糊,对纸张强度要求高,纸张较厚且韧性强,这一点是宣纸、连史纸等所不具备的。北方手工纸不管是制作工艺还是纸张产品,都存在明显的特殊性,独具一格。它与南方手工纸工艺共同构成了我国传统造纸工艺体系,从而反映了我国手工造纸工艺的多样性。而且,北方手工纸生产历史悠久,见证了手工纸从产生、发展直至繁荣又走向衰落的全过程,是我国手工造纸工艺发展史的缩影。

作为传统农村副业,北方手工纸产品一直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已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成为地区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也不容忽视。遗憾的是,北方手工纸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就目前而言,大多已不再作为文化用纸使用,一般仅作包装、裱糊之用,或作为丧葬用纸。现有的产品类型,使其在当今社会陷入困境。目前社会对手工纸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书画用纸领域,包装、裱糊等日常生活用纸多被塑料制品或机制纸所替代。因此,北方手工纸的市场需求量不高。再加上产品现在质量普遍较差,售价低廉,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有限,难以为继。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重视宣纸等高级书画纸,而忽视其他手工纸的倾向,北方手工造纸工艺的价值往往被低估,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的研究工作也比较薄弱。目前北方手工纸正处在一个迅速萎缩的阶段,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将面临彻底消亡的危险。本书希望通过对北方手工造纸工艺的调查研究,分析其所具有的特点和价值,为日后的保护工作提供建议,以期实现北方手工纸的持久发展。书中“现在”“目前”等所指的一般为附录二调查时情况。

北方手工纸的发展历史

在造纸术发明的两汉时期,北方地区是政治、经济中心。借助区位优势,北方各省普遍较早开展造纸生产,形成了最早的一批造纸中心,主要集中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在陕西、甘肃出土了为数不少的汉代纸张。造纸术产生初期,由于技术尚不成熟,纸张较为粗糙,多作为包装等用。例如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了写有药名的包药纸。在纸面上有时还可以看到未打碎的麻布片和麻绳等。为了改善纸张质量,需对纸张进行后期加工,采用涂布、砑光等方法使纸张表面平滑。有学者分析旱滩坡出土的东汉古纸为单面涂布加工纸。汉末山东人左伯制作出高级加工纸左伯纸,研妙辉光,为世人所称道。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人员的迁徙,造纸工艺开始向南方传播。南方逐步形成新的造纸中心,但北方地区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北方产纸以洛阳、长安(今西安)及山西、河北、山东等地为中心,南方有江宁(今南京)、会稽(今绍兴)、扬州、今安徽南部及广州等地。这一时期,纸张取代简帛,成为主要书写载体。敦煌石室所出的两晋南北朝时的写经纸,反映了当时北方地区造纸工艺的发展水平。从实物来看,当时造纸生产以草帘抄造为主,普遍使用了加填、染潢、砑光等纸面处理技术。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北方手工纸的用途也不断扩大,不仅作为书写用纸,也开始用于绘画领域。

1964年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东晋时期纸绘设色地主生活图,长16.5厘米,高47厘米,由六张纸联成,材料为麻纸。另外,北方手工纸依然用作日常生活用纸。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4世纪末到7世纪末的墓葬中出土了纸鞋、剪纸。纸鞋由麻纸剪成帮、底,用丝线缝,全是由字纸制成的。用字纸制作陪葬用的纸鞋,说明当时已经出现对纸张的再利用。隋唐时期,造纸中心已遍布全国。有学者根据《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及《通典》所记载的各地贡纸情况,列举唐代常州、杭州、越州(今绍兴)、婺州(今金华)、衢州、宣州(今宣城)、歙州(今徽州)、池州、江州(今九江)、信州(今上饶)、衡州(今衡阳)等11个长江流域的贡纸产区。此时,南方地区的手工纸发展已十分成熟,与北方手工纸难分伯仲。随着纸张的产量增加,纸的用途扩大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民间用量较大的为糊窗与冥纸。此外,纸已用于包装、厕纸、纸衣、纸灯与纸鸢等,甚至战争用的纸甲。糊窗、冥纸、包装纸,目前依然是北方手工纸常见的用途,从隋唐一直延续至今。宋元时期,随着文化的进步,社会对印书用纸的需求量巨大,而这种需求使竹纸的制造技术与质量得到迅速发展提高,改变了宋代以前以皮纸、麻纸为主要原料的状况。

竹纸在其制作技术成熟之后,开始取代北方的麻纸和皮纸,成为主要的文化用纸。南方地区凭借充足的竹料资源,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北方手工纸生产的中心地位最终被南方所取代。这一时期,在传统皮纸、麻纸方面,南方也出现了大量高级纸品,如澄心堂纸、蠲纸、金粟山藏经纸等。北方虽依然有高级手工纸生产,如河北桑皮纸,但无论是高级纸品种类的多寡还是影响力的大小,均难以与南方相匹敌。明清时期,竹纸技术日臻完善,我国南方各省产竹地区,几乎都有竹纸生产。其主要产区以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四川等省最为兴盛,而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乃至陕南地区的竹纸制造也逐步发展,此时,竹纸生产跃居手工纸的主导。同时,安徽泾县的宣纸进一步发展,并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直至今日,宣纸依然是主要的书画用纸。虽然这一时期造纸中心已完全由北方地区转移到南方,但北方仍是贡纸的重要产地。《大明会典》中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每岁印造茶盐引由契本盐粮勘合等项,合用纸札,著令有司抄解。其合用之数……产纸地方分派造解额数:陕西十五万张,湖广十七万张,山西十万张,山东五万五千张,福建四万张,北平十万张,浙江二十五万张,江西二十万张,河南五万五千张,直隶三十八万张。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北方依然负责生产大量贡纸。清代的《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中,也有关于雍正年间山西解送毛头纸的记载,数量可达每年15万张。而乾隆年间,更是达到年解百万张之多,一直持续到光绪初年。有学者曾对明清故宫档案部83份纸样进行分析,其中只有1份“满文世袭谱档”样品为“迁安桑皮纸或官纸局纸”,其他均为南方手工纸或产地不明的纸品。北方手工纸在明清宫廷档案用纸中所占比例很小。北方生产的贡纸很可能并非书写用纸,而是另作他用,因为宫廷建筑装潢等方面对手工纸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如高丽纸、东昌纸、山西毛头纸等常常在建筑裱糊档案文献中出现。虽然北方手工纸在宫廷中较少用作书写纸,但在民间,北方手工纸仍然是百姓书写、记账、订立契约的主要载体。

结 语

综上所述,从造纸术产生之初直至宋元时期,北方地区一直是我国手工纸生产的中心。北方手工纸长期以来,不仅作为书写、绘画的主要载体,还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随着竹纸、南方高级加工纸以及安徽宣纸的发展成熟,北方手工纸受到极大冲击,使得其在书画创作、宫廷文书用纸等领域萎缩,仅在民间保留了书写等用途,并主要用作日常生活用纸。在此情形下,北方手工纸开始沿着粗放化的趋势发展,因此逐渐形成了目前的工艺体系和产品类型。手工纸按用途可以划分为:文化用纸、生活用纸(还包括日常用纸、文娱用纸、卫生用纸)以及丧葬用纸等几大产品类型。北方手工纸一直兼具文化用纸、生活用纸和丧葬用纸等多重角色。虽然其在书画创作和高级书写纸领域被宣纸和竹纸所取代,但在民间,它依然扮演着文化用纸的角色。而南方宣纸,较早地确立了其作为高级书画用纸的定位,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用纸功能,但主要发展方向是文化用纸。南方竹纸按纸张的外观和处理工艺可以大体分为连史纸、贡川纸、毛边纸、元书纸、表芯纸等五大类别。每一类别的纸张质量和用途都各有不同。南方手工纸的原料、生产工艺相差较大,很难归于某一工艺体系。相比之下,北方手工纸生产工艺差别不大,在同一工艺体系之内,产品却能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这主要是由于北方地区采用麻和皮等长纤维原料进行造纸,可以采用相对简单的方法,生产出质地较好的纸张,而不像竹纸,若要生产高级连史纸,则需要十分复杂的工艺处理。这一特点使得北方手工纸可以在文化用纸、生活用纸、丧葬用纸等用途之间自由转换,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自我调整,从而导致北方手工造纸工艺并没有呈现出不断完善的发展趋势,而是出现了技术的革新与退化并存的现象;也使得北方手工纸工艺并未发展到完全成熟、进步的阶段,依然保留了部分原始要素。这一点在北方现存造纸工艺中也有所体现。

本文摘编自《中国北方手工造纸工艺》(陈刚、张学津 著),标题和内容有调整。科学创造未来,人文温暖世界。在科技引领发展的时代,与您共同关注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前沿与科学传播,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人文在线,创造有价值的阅读!欢迎关注、点赞、留言、转发、参与赠书活动,联系邮箱:houjunlin@mail.sciencep.com。

点击图书封面或者阅读原文即可购书内容简介我国北方地区是造纸术的发源地,手工造纸历史悠久,在不少方面还保留着较为原始的面貌;有些古老的纸种,如麻纸,其传统制造技术也只存于北方。《中国北方手工造纸工艺》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就北方仅存的二十余个地点的手工纸制作工艺进行了系统的记录分析;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就麻纸、皮纸、草纸等代表性纸种的传统制作工艺进行了还原和剖析,从原料、工具、工艺等环节分析了北方手工造纸工艺的特点;探讨了北方手工造纸工艺的多元价值与保护问题。《中国北方手工造纸工艺》是系统调查、整理、研究北方手工造纸工艺的成果。

作者简介

陈刚,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纸质文物的保护研究,包括传统造纸工艺的科学研究、纸张老化的机理及其防止研究等。张学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韩天衡美术馆研究保管部主任,文博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传统造纸工艺、印学理论研究。

(本文编辑刘红晋)

更多科学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