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中国古代奇特的悬棺葬

人总有一死,尸体总要处理。你知道我国古代有多少种葬法吗?也许你知道土葬,火葬,还有水葬、鸟葬(也叫天葬)、兽葬,但还有一种很独特的葬法——悬棺葬吗?

悬棺葬就是利用木桩或天然岩缝把灌木悬置于悬崖峭壁之上,或者把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岩洞之中的一种葬法。悬棺的形势主要有船型和长方形两种。

据统计,我国南方官大地区都有悬棺葬的习俗,时间大概是从上周时期到明清年代,大概两千多年。悬棺葬作为一种古代文化遗存,无疑对考古、和历史的研究存在很大价值。

它为有关各民族所处的历史阶段、社会物质生活、社会结构和观念形态等提供了各种珍贵的资料。

古人是怎么把它们放置在千仞绝壁之上呢?现在看来这样的做法真是令人难以想象,这一定需要高难度的高空运送和高超的营造技术,这个问题我们至今仍然无法弄清楚。

传统的说法认为,中国南部广大的少数民族,大多长期处于氏族部落阶段。从悬棺葬和悬棺的随葬品来看,其物质生产力的水平,已经超过中原地区氏族部落时期的水平。

这些民族是否已经跨出了氏族部落阶段的大门,从物质生产力的水平上应该可以肯定。但是,这些民族的社会结构却没有明显的改变,始终没有踏入国家结构的大门。

这或许是一种不平衡,更重要的是,知道今天,我们对于这些民族神秘的社会结构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置棺椁于绝崖,悬棺葬要耗费很大的人力和屋里,是什么观念支配了人们的意志呢?比较基本的说法是,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长期山行水处,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悬棺也许就是自然环境在他们的观念意识中,得到的折射和反应。悬棺一般放置在靠山临水的位置,很多棺椁做成船的形状,这表明人们对山水的依恋和寄托之情。

把棺椁放置的很高,固然存在有利因素;高处可以防潮保尸,也可以防止人或兽的侵扰。但是,其中观念的成分还是占主要的。

在唐代,有一种说法,把父母的棺椁放置的越高,越说明做子女的孝顺。《朝野佥载》中说:弥高者以为至孝。元代《云南志略》中也说:悬棺以坠为吉。看来真的是一种观念,换句话说是风俗。

悬棺葬在南方广大少数民族活动地区都有发现,地域相当广泛。这些少数民族被称为:越人、百越、诸僚、五溪、濮人等,这些民族的族别、族源问题,是研究悬棺的关键所在。

悬棺葬会不会和这些民族都有关系呢?是不是出于不同民族的同一葬法呢?或者亲缘关系相近的民族之间有共同的葬法?还可能是某一民族率先采用,又被其他民族效仿的一种葬法?

有一种说法认为采用这种葬法的各个少数民族之间有着亲缘关系,下葬方式相近本身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如没有特殊情况,只有这些亲缘关系的民族,才能采用同一葬法。

另一种说法认为,这些少数民族自古就不相通,也不相近,更谈不上亲缘关系了。把众多悬棺的主人,笼统的人定为越人、百越、诸僚、五溪、濮人等民族,是缺乏历史根据的,也是不严谨的。

这些名称都是对众多民族的泛称,对这些包容在泛称之中的单个民资,还缺乏了解的时候,很难确定悬棺所属的民族,也谈不上知晓了悬棺的原因。

悬棺隐身于云雾缭绕的峭壁之上,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它沉积了往日失去的记忆。尽快解开悬棺之谜,对于填补古代南方哥少数民族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