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什么是“庙会”?

庙会作为“世界非文化遗产”被人所熟知,中国的庙会最早可追溯到上古的“社祭”。

《尚书●商书●太甲上》说:“先天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社稷宗庙,罔不祇肃”。

《诗经●清庙》中说:“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

可是早在殷商时期,以宗庙为载体的祭祀文化已经盛行。不过,上古的宗庙祭祀活动,只是一种单纯的祭祀,与后来演变形成的“庙会”还是有区别的。

东汉时,随着道教的诞生,以宫观为载体的大型宗教活动大量涌现并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

如傩舞,跳神,杂耍等,与此同时,四方的乡民借“庙祭”之机,携带农副产品进行交换,各行各业之士,也借此上市。

于是便由“庙祭”变成了“庙市”,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庙会。大约到唐朝时,庙会制度基本定型,宋元之后,转入鼎盛。

古时的庙会,群众活动十分丰富,除产品交换之外,还有唱大戏、耍猴、唱“三角班”等。

如道教的祈禳醮仪,一般由道士主祭,预设祭坛,一三五层不等,登坛法师通过洒净、上供、步罡踏斗,便可呼风唤雨、祈祷人寿年丰,或者预禳天灾人祸。

人们也可当场求子、问病、去灾免祸。再就是“巡城”,即附近的宫观,用一种特制的花车或轿子,把各庙的主神抬出来巡城赐福。

庙会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一段时期内停止,近年来由于疫情的原因,多地方庙会已经暂停。

今年由于疫情情况得以控制,在许多地方已经得以恢复,门庭若市、人潮拥挤、争相敬香祈福的盛况又要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