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资料 > 正文

“天干”“地支”的早期应用--纪年

远古时代人们采用干支纪日或纪月时,开头大概只是单一地使用干或支。以后就将干支配搭起来使用。不仅用于纪日、纪月,更用于纪年和纪时。

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_什么是干支纪年法_天干地支纪年法起始年

干支纪年

在考察干支纪年法时,先要考察一下其前的纪年方法及如何演变成干支纪年法的过程。在殷商和西周时代,大概都是依某帝王在位之年数来纪年的。

什么是干支纪年法_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_天干地支纪年法起始年

例如《尚书·商书·伊训》中就写道:“成汤既殁,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又写道:“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此处祀即是年。当全国有共主时,这一纪年法是可行的。但一当没有共主或共主名存实亡时,纪年就会出现混乱现象。

春秋时代,共主周室已名存实亡,没有统一的中央政权。各诸侯国的诸侯都用自己在位年数来纪年。《春秋》一书即是以鲁国的诸侯在位年数来纪年的。纪年的混乱就产生各地纪年相互对比的要求。需要一个公认的共同对照物。这就使得岁星纪年法流行起来。

岁星,就是五大行星中的木星,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之一在流行岁星纪年法之前,早就是古人注意观测的对象。岁星不仅明亮,而且它每年停留在一定的天区,背景上有一组明确的星座于是人们根据岁星所在星区及其本身的亮度和颜色变化来占测地上农作物的丰歉。

另外,如图所示。

什么是干支纪年法_天干地支纪年法起始年_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

如:太岁在寅,岁星在星纪;太岁在卯,岁星在玄枵,等等。于是就可以方便地将星岁纪年,改用太岁所在的辰来纪年。称为太岁纪年法太岁纪年显然要用十二辰即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名来纪年,可是当时(战国时代)人们却另用一套称为岁阴的名称,这些岁阴的名称及其与十二辰的对应是:

寅——摄提格 卯——单阏

辰——执徐 巳——大荒洛

午——敦牂 未——协洽

申——君滩 酉——作噩

戌——淹茂 亥——大渊献

子——困敦 丑——赤奋若

例如秦始皇帝八年,用太岁纪年法为“岁在君滩”,就是说于十二辰为申年。《吕氏春秋·季冬纪·序意》写道:“维秦八年,岁在君滩”。若是用星岁纪年则应是“岁在鹑首”。又如屈原在《离骚》开头就讲到他的生辰是:“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以吾降。”“孟陬”按《尔雅·释天》意为正月,摄提是摄提格之简写,即寅年正月庚寅。

除十二支有一套对应的岁阴名称外,十干也有一套对应的岁阳名称:

甲——阏蓬 乙——旃蒙 丙——柔兆 丁——强圉 戊——著雍

己——屠维 庚——上章 辛——重光 壬——玄默 癸——昭阳

岁阴和岁阳的名称各书都不尽相同,有字的差别,还有次序对应的差别。岁阴的差别较小,岁阳的差别却很大。例如《准南子.天文训》所载的岁阳与《史记·历书》所载的岁阳就有很大不同。

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_什么是干支纪年法_天干地支纪年法起始年

表中,阏和焉,旃和端,柔和游,圉和梧显然是假借文字不同或语音的转讹。屠维和徒维,上章和尚章就不只假借文字不同,而且错序。至于著雍和祝犁,重光和商横,玄默和横艾文字形式不同,或许是同一语的转讹。

太岁是个假设的行为理想的天体。岁星是一颗真实的天体,两者之间很难保持稳定的即或是大体上稳定的对应关系。岁星的恒星周期并不是准确的12年,而是11.86年。因此每12年岁星移行超过1周天4度多。不到85年,岁星就会超前1次(30度)。于是用岁星纪年,85年后的岁名与岁星所在星次相差整整1次。从年上说就差了整整1年。

太岁纪年就不会出现这个情况,所以完全可以独立于岁星纪年法之外单独使用下去。可是或许出于古人对岁星的特殊看法,始终拘泥于两者大体固定对应关系的追求。当西汉末刘歆在三统历中提出岁星超辰问题之后,人们始悟到要得到连续而不混乱的纪年,就不应再拘泥于太岁与岁星二者的固定对应关系。而太岁纪年法,本质的名称只不过是十二支名而已。因此西汉太初历的纪年法就改成了延用至今的干支纪年法。比如1996年干支纪年就是丙子年。

干支纪年法还有一种民间应用的简化型。这就是十二生肖纪年法。十二生肖纪年法实际只是十二支纪年,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如丙子年就是鼠年,丁丑年就是牛年。用生肖纪年时,就不用干。关于十二支与生肖之间的关系,古代的星占家用的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