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不仅是一个称谓,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你可知道你姓氏的来源?除了常见姓氏,欧阳、司马等复姓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复姓,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其来源较多,如官名、封邑、职业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你知道吗中国最长的复姓有17个字,叫做“鲁纳娄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补啊喜”。
复姓有很多来源:1由封邑而来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
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
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
2因居住地而来
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遂以“东郭”为姓;
闾丘氏,齐国有位名婴的大夫居住在闾丘,时称闾丘婴,后人遂以“闾丘”为姓。
楚怀王的小儿子名子兰,被封为上官大夫。上官,地名 ,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子兰的后裔世世代代定居在这里,便以上官作了姓氏。
欧阳姓,本禹王之后。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到少康时,封庶子无余于今浙江绍兴,建立越国。公元前306年,越国被楚国所灭,亡国之君无疆的儿子名蹄,受封于乌程(今浙江吴兴)的欧余山之南。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所以蹄又被称为欧阳亭侯。其后遂以欧阳为姓氏。
东方姓,是以方位为姓。出自上古伏羲氏。按《周易》八卦推算,伏羲氏出于“震”卦,位主东方,于是伏羲后裔的一支,就以“东方”为姓。与此同类的还有北宫、东宫、南门、西门等姓。周文王之后姬括,世代袭为卫国上卿,居住在京都北宫门外,于是以北宫为姓。春秋之时,郑国某大夫居于西门,其后人便姓了“西门”。
3由官名、爵系、族系而来
公元前445前,杞国亡于楚,杞简公之弟佗逃到鲁国。鲁悼公因其本为夏王族之后,予以优待,封爵为侯,世称夏侯。以后,他的子孙就用夏侯作了姓氏。
西周开始,朝廷设有司徒、司空、司马的官职。司徒掌管土地和人口,司空掌管工程建筑,司马掌管军政和军赋。这些职官权重位尊,显赫一时,他们的族人引以为荣,便将官职拿来作了姓氏。
属于此类的还有太史、司寇、乐正、少正、宗政、即墨、亓官、巫马、乐正、左丘等等。
4由王父名字而来
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
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兄弟俩各取“司马”中的一个字,哥哥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又如欧阳这个复姓,有的简化为姓欧,有的简化为姓阳。钟离简化为钟,公孙简化为孙,等等。
5由人名而来端木氏,鬻熊,仕于周,为文王、武王之师。鬻熊生二子,长子熊丽,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为姓,名端木典,这是端木得姓之始祖。
颛孙氏,春秋时期,陈国簪缨之后代有公子名颛孙在鲁国做官,其后代子孙以他的业绩为荣耀,于是以祖名颛孙为姓,称颛孙氏。
6以少数民族的特殊称呼为姓如赫连、单于、呼延;拓跋、宇文 、慕容、独孤等等。
汉代时曾与匈奴和亲,因为匈奴的习俗是富贵人家都随母姓,所以很多单于的后代都姓刘。
三国时,鲜卑人莫护跋投靠司马懿,曾立下战功,被封王,当时北地汉人流行戴一种叫做“步摇”的帽子,莫护跋很喜欢,也弄了一顶天天戴着,因为当地方言“步摇”和“慕容”同音,所以后来他的族人都叫他“慕容”,并干脆把这个当作了自己的姓氏,其实慕容氏是汉人的姓,出自汉代。
另有许多少数民族,比如可频、钳耳、高丽、柯史布,因为都是本族的大王,所以后来他们的后代纷纷改姓王。
北魏时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了扫除奴隶旧制给北魏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力提倡汉化,措施之一就是将很多原属鲜卑族的复姓改为汉姓,像他本人的“拓跋”,就改成了“元”,还有“独孤”改成了“刘”。
大唐时,太宗大败突厥,西突厥的可汗“斛瑟罗”率众移居长安,后来他的子孙改称“罗”。而另一支本是鲜卑的部族姓阿史那,投降后改为史。
元代蒙古人月乃和,因为祖上曾经在金国作过兵马检军,所以他改姓马,后来马成了回族大姓。元朝灭亡后,许多蒙古人改为汉姓,其中就有耶律改为王,有些姓完颜的也改为王。
明成祖朱棣曾率军征讨漠北,蒙古王子“也先”投降,被赐姓金。
满清亡国后,由于政治和历史原因,许多满人为了保全族人及家人,也取了汉姓!比如满清皇上的姓氏爱新觉罗,改为罗、金。
(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