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易学的起源(一):“易”是什么?

 

作者按:《易学的起源》是2011年6月份的时候在一个QQ群中的系列讲稿,曾经发布在个人的新浪博客里,虽然过去了近10年,但是里面的观点至今没有改变。这次拿出来重新整理、修改一下,发在微信 上。因为是在群里的讲课,事后又根据讲课内容整理修改的,语言可能随意了一些,一些引文也不能象写论文那样详细注明出处(能注明的尽量注明),只把一些看法说辞略作修订补正,仅供大家大参考。

前  言

易学这东东不好讲,为什么?

首先,它不好玩,很枯燥。不像讲历史故事,讲讲“赤壁之战”,有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前因、后果,讲得人可以绘声绘色,听得人自然也津津有味,易学没有,除非你想真的学它才能有听的欲望,否则没人爱听。

其次,易学本来是一门卜筮的学问,《周易》本是卜筮之书,先秦时期只有专业的巫史用它来筮卦占卜,根本没人关注它,先秦诸子除了子思的一派研究卜筮之外,其他诸子是不研究卜筮的,自然也不会去研究《周易》(其他易书也一样),更谈不上为它作“易传”了。

可自秦火以后,出自荀门的儒生们把本为卜筮之书的《周易》尊为经典来传习,为了推崇它就各种编造、各种忽悠,一直把它推到祖师爷孔子那里,还不过瘾,又抬出了伏羲和周文王,于是说法就乱套了。汉代的纷纭自不必说,汉代以后更是乱上加乱。

因为易学的主体就是阴阳五行理论,这种理论可以推而广之,及于万物,《系辞》里也明白地说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于是有人说是哲学书,有人说是天文书,有人说是地理书,有人说医学书,有人说兵书、有人说是历史书……,现在还有人说是魔法书、武功秘籍、外星人密码本,等等,都有自己的根据和说辞,洋洋洒洒,著作何止百千,乌烟瘴气的,就是不肯承认它是卜筮书。因为他们的目的不是想研究《周易》、认识《周易》,而是为了借题发挥、为了驰骋自己的思想,把《周易》当个附着的宿主,把自己的想法寄生在上面然后无限地扩展,形成一套他自己认为“对”的“理论体系”,说白了不过是意淫而已。

这样观念和做法是儒家学派的发明,帛书《要》篇里就借孔子的口说:“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极之,变以备其情者也”,[1]于是出了那么多篇阐发儒家思想的《易传》,使易学脱离了它本来职能的筮卦,开始走向了义理的道路。

由于这个风气一开,大家都恍然大悟了:《周易》这东东竟然还能有这样的功能,这本书还可以真么玩!于是乎都开始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想法来“搞”《周易》了,这种人直到今天仍然层出不穷:他们把《易》当作一团泥,有人捏个猪,就说它是猪;有人过来捏个狗,就说它是狗,有人过来捏个鸡,就说它是鸡……泥可以捏成无数种东东,就可以有无数种名目和解释,可就是不肯承认它是团泥,你要好心地对他说这是团泥,他就跟你急。问题在于,如果你不承认它是一团泥,你就永远看不清它的真面目,永远不可能知道真相,你会永远晕在那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里找不着北。可有的人就喜欢混蛋而不喜欢明白,沉陷在里面乐此不疲,象嗑药一般,还要嚷嚷“我是在弘扬传统文化”。

当然,在一团乌烟瘴气里也总有明白人,对事情看得比较理性,这点宋朝人很值得赞一个。比如朱熹,他就坚持认为《周易》是卜筮书,他说“《易》本为卜筮而作”、“且如《易》之作本只为卜筮”、“今人须以卜筮之书看之方得,不然不可看《易》”、“某解一部易,只是作卜筮之书”、[2]“象数乃作易根本,卜筮乃其用处之实。”[3]再比如欧阳修,他对《易传》很不感冒,他在《易童子问》中有这么一段说辞:

童子问曰:“《系辞》非圣人之作乎?”

曰:“何独《系辞》焉!《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而众说淆乱,亦非一人之言也。昔之学易者,杂取以资其讲说,而说非一家,是以或同或异,或是或非,其择而不精,至使害经而惑世也。然有附托圣经,其传已久,莫得究其所从来而竅其真伪,故虽有明智之士,或贪其杂博之辩,溺其富丽之辞,或以为辨疑,是正君子所慎,是以未始措意于其间。”[4]

就是说《易传》内容混乱抵牾,众说各异,真伪难辨,这不是在解经,而是在“害经而惑世”,说得何等明白干脆。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比那些玄之又玄、无边无沿的拉扯,不知道要高明、清醒多少倍。

我这里说的是易学的起源,其实也就是筮占的起源。如果哪位还认为《易经》是无比博大精深、无比玄妙奇奥的哲学,是上古之天书、外星人密码本之类的,您可以去喝酒、睡觉、刷手机、打电子游戏了,没有必要听我这个凡人、俗人和文盲在这里瞎白话;如果您认为易学不过是古人发明的一种用来预测的占卜方法,那还可以看看,主要是评定一下我说的是不是有道理。

我一直认为,能把复杂深奥的问题讲得明白浅显,人人都能懂,是大学问;能把简单的问题搞得深奥复杂、玄之又玄,人人都不懂,那是大忽悠。我承认大忽悠也是一种本事,不过我看不中,也做不来;我倾慕的是“大学问”,虽然做不到,但尽量去靠拢。所以,我在讲的过程中尽量举证,靠证据来证明我的说法;不知道的我就直接说不知道,不会去胡乱猜测。各位如果认为我说得不对,可以拍砖,我也希望能举证,不要空口说白话——谁主张谁举证,这个不仅适用于法律,也适用于学术。

 

第一节“易”是什么?

 

在人类智识开化之时,就有两项认知需求:一是知往,一是知来。“知往”古人称“数往”,是为了记住自己走过的历程,总结积累经验,为今后更好的进步打基础;知来是为了提前知道自己将要走的路程,提前做好准备,以应对即将发生难题。进入文明时代,“知往”成了历史的学问,“知来”成了占卜的学问,于是,中国在先秦时代就有了两种文化:一种是史文化,一种是巫文化,史文化崇尚实录,故而质朴;巫文化崇尚玄想,故而浪漫,也就是一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

传历史,信占卜,这是人类的共性。所以在我的印象当中,全世界各地的民族,无论种族群体的大小,无论文明程度的高低,都有占卜这门学问,简直和人类都会吃饭的道理差不多。

占卜起源于什么时候,我说不准。但是占卜的根本就是相信有神灵的存在,因为占卜被认为是神灵的预言,所以《系辞》说占卜是“以通神明之德”,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就必须有神灵崇拜的观念之后,才会有占卜的产生。反过来说,如果你不信鬼神,那么占卜其实就毫无疑义。

可古人什么时候开始崇拜神灵,这个我更说不准,我是坚信在人类未开化的原始阶段已经有了这种观念。所以,古书上说伏羲画了八卦,神农、黄帝时候就有易书,这些东西虽然我认为都是瞎扯,可我相信卜筮这玩意儿的起源一定很古老,远在人类文明之初就应该已经存在。

古人占卜的方式很多,比如有天文占:观星象,望云气等等;比如地理占:观山川之变,察草木动物之异等等;还有一种利用某种工具为媒介来预知吉凶,古代最重要的有两项,一是卜,一是筮。卜是依靠龟甲兽骨,用烧灼的方法让它坼裂,观察它的裂纹来判断吉凶;筮是用蓍(或策),通过揲蓍计数的数学运算,得出卦象,根据卦象来占断吉凶,故《礼记.曲礼上》说:“龟为卜,策为筮。”《尚书·洪范》《音义》:“龟曰卜,蓍曰筮。”《白虎通·蓍龟》:“龟曰卜,蓍曰筮何?卜,赴也,爆见兆也;筮也者,信也,见其卦也。”——筮就是易学的根本源头。

有学者认为筮是来源于卜,因为它们在一些方式和方法上有相同之处,比如占断术语很多相同。但就我个人的看法,卜和筮是两种不同体系的占卜方式,它们的根本理论不同,卜的材料是龟甲兽骨,它是通过火灼坼裂得出兆象,靠观兆来决断吉凶;筮的材料是蓍草筹策,它是通过揲蓍运算得出卦象,靠推算卦象来决断吉凶。它们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古代卜、筮都由不同的人员来掌管,不能混为一谈的。

古人对占卜是异常的重视,《系辞上》说:“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白虎通·蓍龟》亦言“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乎蓍龟。”总之对卜筮备极推崇。

当然,在卜与筮上,古人重龟而轻筮,比如《左传·僖公四年》:

“初,晋献公欲以驪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

杜预注:“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滋,滋而后有数,龟象筮数,故象长数短也。”

孔颖达疏:“卜人欲令公舍筮从卜,故云筮短龟长,卜筮实无长短。”[5]

郑玄《周礼·春官宗伯·占人》也说:“占人亦占筮,言掌占龟者,筮短龟长,主於长者。”[6]古人占卜大事,都是先筮后卜,如果结果不统一,以卜为主。卜、筮本无长短之分,但是龟卜要重于蓍筮,在占断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易学是一门占卜的学问,或者说是一种“知来”的学问,具体地说是一种“筮”的学问,它和“知往(数往)”不同,“知往”是对以前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数说传道,这种是顺乎事物发展规律的;而“知来”就相反,它是对还没发生的事情作出提前的预测,这种是逆乎事物发展规律的,而易筮就是这种情况,所以《说卦》里就很明确地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有好多人对于“易”是怎么回事不明白,做出了种种的解释,纷纭莫是。比如《说文》里解释是:“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祕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7]许慎认为“易”的本义是蜥蜴,蜥蜴一名蝘蜓,俗语叫守宫,是个象形字。他又引“祕书”说是日月合在一起称为“易”,代表阴阳相合。

首先,许慎说“易”的本义是蜥蜴是错的,甲骨文、金文中的“易”字,大多是写作“

”(大保簋),看了这个字形,好多人可能觉得莫名其妙。而在金文中还有一种更象形的写法,是作“

”(德簋)或“

”(弔德簋),这下大家该明白了,“易”字本来是象用匜舀水倾注之形,古人为了书写方便,省略了一下,只保留了匜的靠近鋬的那部分和舀的液体,液体作倾斜的斜笔,表示倾注。匜这种工具相当于今天用的水瓢,是一种舀酒水的器具,功能就是把酒水从一个器皿舀到另一个器皿里,比如从水盆里舀到水杯里,将液体更换个地方,所以“易”字引申出变易、更易、改易、交易等等意思,就是更换、改变的意思。古人饮酒以匜分配酒,务求其平均,所以又引申为“平”、“均”等义,如《尔雅·释诂》:“平、均、夷、弟,易也”;以匜舀酒水为最易为之事,故后凡言不难之事为“易”,这就是“易”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其次,许慎所引“祕书”,其实就是后来所说的谶纬之书,段玉裁注说:

“‘祕书’谓纬书。《目部》亦云:‘祕书瞋从戌。’按《参同契》曰:‘日月为易,刚柔相当。’陆氏德明引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8]

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知道古文字的流变,他们解释古文字好多都不准确,包括许慎在内。特别是诞生于今文一派的谶纬之书,在解释古文字字形的时候简直就是胡说,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就痛斥此事: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鄙夫俗儒,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9]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也说:

“纬书说字多言形而非其义,此虽近理,要非六书之本。”[10]

许慎说的这种事儿,历朝历代都在发生,比如宋代的王安石写了本《字说》里还说“波为水之皮”;至于现在呢,更乱得够呛了,解释古文字意淫扯淡成风,就不多说了。

对于易经的“易”,那解释就很多,最早的,当然要属《系辞》,首先,它认为易卦的根本是乾坤二卦,说:

“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同时它又说: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它以“乾”和“坤”对举,以“易”和“简”对举,可见它认为易是平易、容易的意思,简是简明、简单的意思,所以说“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不过这个说法用来解释易经的易似乎还不是很妥当。那么“易”到底该怎么解释?过去有一些解释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比如:

《易纬乾凿度》引孔子曰:“易者易也,简易也,变易也,不易也。”[11]

《系辞》:“生生之谓易。”注:“阴阳转易,以成化生。”疏:“阴阳变转。”[12]

《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注:“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者也。”[13]

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14]

朱熹《周易本义》:“《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15]

他们把“易”理解为变易、更易的意思,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我们需要仔细分析一下。我记得我以前在群里引用过尚秉和先生的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吴先生曰:‘易者,占卜之名。《祭义》: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是易者,占卜之名,因以名其官。《史记·大宛传》:天子发书易,谓发书卜也。又武帝《轮台诏》云:易之,卦得大过,易之,卜之也。说着以简易、不易、变易释之,皆非。’愚案:《史记·礼书》云:‘能虑勿易’,亦以易为占。简易、不易、变易,皆易之用,非易字本诂。本诂固占卜也。”[16]

尚先生说的“吴先生”就是他的老师吴汝纶。吴先生认为易经的“易”的本义就是占卜,尚秉和先生也同意,我也同意。只不过,“易”的本义没有占卜的意思,被用为“占卜之名”,多是见于汉代的文献,那是因为《易》这书是占卜之书,所以把占卜也称为“易”,这个很容易理解。

在先秦,用蓍占卜称为“筮”,也偶有称为“易”的,秦汉以后凡说到“易”的多是指《周易》这书。那么,卜筮之书称“易”是怎么回事?其实,“易”就是上面诸家所说,是“变”的意思,《国语·晋语八》:“子常易之”,韦昭注:“易,变也”;[17]《小尔雅·广诂》:“变,易也”,二者意思相同。在卜筮上有两重含义:

一是指用蓍运算时的数字变化,贾公彦在解释郑玄说“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者也”时是这么说的:

“按《易·系辞》云:‘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於扐以象闰。’此是揲蓍变易之数,可占者也。”[18]

用蓍运算一次古代称为“一变”,要经过三变才能得一爻,经过十八变才能得一卦。这个“变”其实就是“易”,指运算过程中的数字变化,所以王弼说:“夫爻者何?言乎变者也。”、“爻以存变”,就是这个意思。关于筮法,下面还要讲到。

二是指以变爻为占。贾公彦说:

“就《易》文卦画,七八爻称九六,用四十九蓍。三多为交钱,六为老阴也。三少为重钱,九为老阳也。两多一少为单钱,七为少阳也。两少一多为拆钱,八为少阴也。夏殷《易》以七八不变为占,《周易》以九六变者为占。按襄九年《左传》云:‘穆姜薨於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注云:‘爻在初六,九三,六四,六五,上九,惟六二不变。《连山》、《归藏》之占,以不变者为正。’但《周易》占九六,而云遇《艮》之八,是据夏殷不变为占之事。”[19]

古代的筮法中的占断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不讲究动爻变卦的,起得什么卦就以什么卦来占,比如我们现在看到出土文献的《归藏》,只有六十四卦卦辞,没有六爻爻辞,很明白,它是以不变为占,所以不需要爻辞。另一种是讲究动爻变化,以动爻为占,这个就是《周易》,所以它不仅有卦辞,还有六爻的爻辞,哪个爻动就以哪个爻的爻辞为占断标准,这就是以变为占。

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也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卜筮之书称为《易》,它最初应当是卜筮时揲蓍运算的一种称谓,初称为“易”,所以古书里常把“易”和“卜”放在一起说,比如《管子·山权数》:

“桓公曰:‘何谓五官技?’管子曰:‘《诗》者,所以记物也。时者,所以记岁也。《春秋》者,所以记成败也。行者,道民之利害也。易者,所以守凶吉成败也。卜者卜凶吉利害也。”[20]

这里把“易”和“卜”前后相连并举,可知这个“易”就是筮卦的意思,并不是指易书,更不是指《周易》。“易”后来称为“变”;变爻、变卦,也可以称为“易爻”、“易卦”,不过是古今词语不同而已。所以用筮法的筮例或筮辞做成的占卜参考书,也叫做“易”,故《释名·释典籍》里说:“《易》,易也,言变易也”,是很正确的。《系辞》里说:“生生之谓易”,《集解》引荀爽曰:“阴阳相易,转相生也。”[21]“生生”也就是不断变化生成的意思,《京氏易传·三命通会巫咸撮要》里说:“八卦复位,六爻迁次,周而复始,上下不停,生生之义,《易》道祖也。”[22]《淮南子·原道训》说:“而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高诱注:“变,更相生也。”[23]所以“易”、“变”的意思是相同的。到了汉代又把“易”当成卜筮的意思,这都是语义的流变。

上面说得可能有点儿复杂,总之大家记住易经的“易”本是“变”义,是指卜筮运算数字之变和卦爻之变,后来用为占卜的意思就够了。

【未完待续】

[1]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2014年,119页。

[2]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六《易二?纲领上之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328页、329页、335页。

[3]宋?朱熹:《晦庵集》卷四十五《答虞士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4册,317页。

[4]宋?欧阳修:《文忠集》卷七十八《易童子问》第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2册,611页。

[5]《春秋左传正义》,清?阮元校《十三经注疏》本(下简称“《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1793页。

[6]《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本,805页。

[7]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36年,198页。

[8]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459页。

[9]《说文解字》,315页。

[10]《说文解字注》,459页。

[11]清?黄奭辑:《易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页。

[12]《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78页。

[13]《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本,802页。

[14]《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7页。

[15]宋·朱熹:《周易本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册,635页。

[16]尚秉和:《周易尚氏学》,中华书局1980年,1页。

[17]吴?韦昭:《国语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06册,132页。

[18]《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本,802页。

[19]《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本,802-803页。

[20]《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207页。

[21]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213页。

[22]汉?京房:《京氏易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08册,462页。

[23]汉?刘安等编著,高诱注:《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页。

 

 

Empire CMS,phom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