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时序更替里的中国智慧

□ 胡青松

立春之夜,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一场冰雪运动的盛宴拉开序幕。当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以倒计时的方式,从“雨水”一帧帧闪现至“立春”,中国式的浪漫惊艳世人。立春是自然时序的开端,也是万物复苏的象征。这一独具中国传统文化气韵的环节设计,不仅彰显出中国拥抱世界“一起向未来”的美好希冀,更是崛起中的当代中国努力展现民族智慧的文化表达。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日常法则。中国人对于捕捉天时有着超越时空的敏锐感,因此直至今天,二十四节气仍然具备指导生产生活的价值。中国人以天干地支架构起时空,用汉字组合成人生脉络,二十四节气正是贯穿其中的时间轮回。二十四节气是民俗的,也是文化的;是理学的,也是科学的。用科学印证文化,是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符号切入世界文明的触角,也是宋英杰所著《二十四节气志》努力传导的审美旨趣。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有一种独异性,数千年未曾断流的文明长河激荡出自成一派的文化谱系,极富中国哲学意味的文化符号,如同刻印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密码,很难被中华文明圈之外的人所真正破解。汉字、书法、生肖乃至二十四节气,莫不如是。

作为中国第一代气象预报主持人,宋英杰对于二十四节气的解读有别于常见的文化解构,他站在现代气象的角度寻求着文化与科学的最大公约数。与他之前有关气象的随笔集《哪片云彩会下雨》风格迥然不同的是,他在《二十四节气志》中赋予了二十四节气以包罗万象的生活哲思。他的书写意在从民俗中看见民族的智慧,从节气中看见自然的造化,从气象中看见时间的编码。

用自然现象标注岁月,大概是中国人专属的时间哲学,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农耕文明滋养下的古老中国,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漫长岁月中,以时间之节与万物之气构建起文明接续的东方时历。借由这一坐标,中国人顺天应时,完成着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周而复始。千百年的传承凝结成那首我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成为传唱于中国人灵魂之中的田园牧歌。

正如宋英杰在序言中所言,天气虽然常常以纷繁的表象示人,但人们智慧地透过无数杂乱的情节归结某种规律性,即“天行有常”。“天行有常”是二十四节气的繁复知识体系中的规律所在,也是现代气象的核心要义。正因为如此,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公认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从这一意义上而言,《二十四节气志》既有为二十四节气立传的雄心,也是架起中国文化与世界科学之间桥梁的有益尝试。

文艺的笔调,严谨的思维,历史的纵深感与科学的深邃性兼具,是我通读完《二十四节气志》的直观感受。《二十四节气志》从民俗出发,以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作为切入口,阐述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普遍意义,进而延展出传统文化润泽万千气象的独特体验。马未都直言其“笔触细腻,环环相扣”。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宋英杰凭借自身丰沛的专业积累和知识功底,从气象大数据的角度,让节气巧妙衔接气象,数据、图表与民俗、谚语互为佐证,使得二十四节气在天文气候、农业生产、饮食养生、生存观念等方面的枝蔓,依托科学的主干,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之书和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志》旨在回溯其来龙去脉,让读者在感受节气所蕴含的文化之美、哲学之美、生活之美的同时,对其时代价值产生全新的认知。我们无意于追问,冬奥会开幕式上那场浪漫的展示背后,世界是否真正读懂了中国文化的鲜明标识,但对于科学的探究往往是无止境的。恰如宋英杰本人所言,二十四节气是“未完待续”的文化。我们所要传承的不是只从古籍中寻章摘句,还要留下这个时代对它的贡献,从而使它“充盈着科学的雨露,洋溢着文化的清香”。这既是我们平凡的日常,也是我们要奔向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