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黄巾文化(太平道教文化)在邢台

黄巾文化(太平道教文化)在邢台

黄巾文化是邢台市最为重要的地方文化之一,因其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黄巾大起义而被命名为黄巾文化,又因其以中国本土宗教太平道教为基础,故又被称为太平道教文化。当然,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教就遭到了朝廷的封杀,从那时起,古老的太平道教文化就面临着灭亡的边缘,但是古邢台人以广宗为核心,一千八百年以来始终秘密传承保留了这一重要文化,为研究中国道教等课题提供了重要佐证,那么这一重要文化现在在邢台保存情况怎样呢?

物质文化遗存——邢台黄巾军寨

太平道教是谁创立的_梦幻西游太平道教是谁创立的_重生异界创立道教

黄巾军寨位于河北省邢台县西北的灵霄山中,距邢台市区35公里,该山海拔千米有余,地势险要,扼华北平原和太行山脉之要冲,进可攻,退可守,是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的义军重要大本营,义军曾在此聚义四方豪杰,招募平民百姓,惩治贪官污吏,与东汉政权进行着殊死的搏斗,山上至今还有当年黄巾军的点将台、练兵场、石梯、寨子门、寨墙、水牢、营址、地道、民进洞、八角亭等,尤其是“水牢”保存完好,传说是当年义军首领天公将军张角惩治贪官污吏、豪强劣绅的地方。

国家级非遗,世界道教音乐活化石——广宗太平道乐

梦幻西游太平道教是谁创立的_重生异界创立道教_太平道教是谁创立的

太平道乐是黄巾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邢台市的珍稀民间文化,主要分布在广宗,另外巨鹿、威县、平乡和邯郸的永年、邱县等地也有保留。太平道乐被誉为世界道教音乐的活化石,其源于东汉末年张角创立的太平道教。东汉末年,张角将人人平等思想、统治者不劳而获、预言社会大变革和对神灵的祈祷与祝福等编成经文让徒弟诵读,在此过程中为了使韵律优美而达到易诵读的目的而逐渐加入当时民间流传的各种音乐,形成了最早的道教音乐,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乐秘密传播,过程中又逐渐加入了管弦乐等,形成了今天的太平古乐,2008年广宗太平道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积极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省级非遗——广宗黄巾鼓

广宗黄巾鼓同样源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原名太平鼓,与太平道教同名,后因黄巾起义而习惯被称为黄巾鼓,又称黄巾战鼓。黄巾起义以太平道乐做宣传,以黄巾鼓助威,而以打醮聚众。黄巾鼓作为战场助威演奏,其鼓声撼天动地,与战场的浓烈气氛相吻合。黄巾鼓演奏形态有三:一出场,执黄巾鼓队旗者领队,其余随后;二演奏,队旗居后,大鼓居中,鼓铙镲十六人列队呈“八”字形列于大鼓两侧,引锣在前。在队形摆布过程中奏“布阵”序曲,而后演奏正曲;三收场,将“八字”型变为“二”字型站于大鼓前,在变幻行进过程中奏“荣归”尾曲,持引锣者引导谢场。黄巾鼓正谱共八节三十二番,完整演奏需十八分钟。演奏撼天动地,铙镲清脆悦耳,节奏急如狂风暴雨,缓如潺潺潺流水,演奏气势和音乐效果相得益彰。演奏者身着黄色服装,头扎黄巾,以示当年的黄巾军,其意义和目前一些打击乐队的黄衣服装饰有本质的区别。2009年,广宗黄巾鼓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市级非遗——南和抬黄杠

太平道教是谁创立的_梦幻西游太平道教是谁创立的_重生异界创立道教

抬黄杠又名抬杠,抬花杠,是流传于南和县河郭一带的民间娱乐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称是当今河北省规模最大的民间活动。抬黄杠原本指向皇宫送贡品,一杠配一马。后因东汉政权腐败,张角领导黄巾大起义相传曾在当地与汉军展开激战,河郭一带村名改用抬黄杠向农民军送水送粮,而成为黄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被列为邢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市级非遗——广宗打醮

打醮活动在广宗县十分普遍,主要的还是分布在广宗大牙线到西沙河、325省道到326省道之间一个近乎呈20里见方的区域内,时间大概都在春节前后一个月时间里相继展开,一般持续三天左右。广宗打醮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伴随着当年太平道教的创立而开始的,太平道教的聚众仪式主要就是通过打醮活动进行的,起义失败后这里的打醮活动也没有间断,甚至历经一千八百多年间无数次的战乱与朝廷的镇压也从未间断。广宗打醮可以说是黄巾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即保留了黄巾文化的原始性、宗教性,同时还完整得保留了几乎整个黄巾文化的全部因素,包括太平道乐、黄巾鼓、抬皇杠等,在打醮期间都有表演。2009年广宗打醮被列为邢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样在巨鹿、南宫等地也有类似的活动。

除此之外,在广宗、巨鹿、南和、平乡等地都有相传是当年起义的遗迹,包括点将台、圣水坑等,但这种说法恐难证其实,古老的巨鹿城和沙丘宫都被黄河或大陆泽之水涤荡于地下,更何况是所谓的点将台和圣水坑,难不成它们比古老的巨鹿古郡城和沙丘古都城还要高大、坚固?即便如此,起义失败后也会被朝廷拆除,所以所谓的点将台圣水坑等遗迹恐已埋葬于地下,等待后人挖掘。

黄巾文化以其丰富性、宗教性、原始性以及表现出当地百姓的纯朴和豪放的双重性格而更受到业内认识的青睐,被列为“河北省民间文化抢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