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究竟算温州人还是丽水人?

核心提示:1947年,从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而成文成县。1963年的时候浙江省行政区域调整,青田县划归丽水市,但是南田从青田出来并入现在的文成县,所以刘伯温的时代他籍贯确实属于处州青田,但是按现在地理上已经是温州文成了。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辅佐朱元璋平天下的明朝开国元勋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故又称刘伯温。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后与丞相李善长、胡惟庸意见不合,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岁的刘伯温告老还乡,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洪武八年(1375年),刘伯温去世,享年65岁,葬于青田武阳夏山。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中国历史朝代表

刘伯温又是文学家,明初诗文三大家就指是刘伯温、宋濂与高启。刘基有《诚意伯文集》20卷传世,收有赋、骚、诗、词1600余首,各种文体文230余篇。

在历史书上,刘伯温一直称为青田刘基。《明史·刘基传》记载:“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在现在的历史解说里总会写: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

刘伯温和温州的关系?刘伯温老家是哪里?刘伯温的家乡是什么地方呢?刘伯温葬于何处?

青田是丽水市下辖的县,文成是温州市下辖的县。那么刘伯温究竟算温州人,还是丽水人?刘伯温老家到底是浙江青田还是温州?

文成县地形图

文成县卫星地图

文成县行政区划

刘基是明朝人,出生于青田县南田乡武阳村。而温州文成县是570多年后(1946年)才划青田、瑞安、泰顺三县的部分地区(包括南田)以刘基谥号“文成”组建而成的/从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而成,在刘基出生时根本就没有文成县的存在。

那时南田属于青田县,而青田县和文成县都归温州市管辖。1958年10月撤销文成县,和瑞安县合并。1961年9月,文成县又从瑞安县析置。1963年的时候浙江省行政区域调整,青田县划归丽水市,但是南田从青田出来并入现在的文成县,所以刘伯温的时代他籍贯确实属于处州青田,但是按现在地理上已经是温州文成了。

所以说,刘基是青田人不应该有异议。诗仙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在唐朝属中国,现在是吉尔吉斯斯坦领地(李白真的是外国人 不是韩国的是哈萨克斯坦的),但是李白是中国人,这是历史传承不会有异义。再比如,左权将军1942年战死在山西辽县,为纪念左权将军,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但是不能说左权将军就战死在左权县吧!

青田县是刘基人生从出生、成长到归隐、逝世不可割舍的部分,刘基曾留下“身骑青田鹤,去采青田芝”的诗句,而文成县作为一个现代的地域(刘基死后570多年才立县),与刘基并无历史关连。说刘基是文成人,就等于剥离了刘基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渊源关系,刘基的籍贯只有与青田相连,其历史背景才是真实丰满的。 所以,刘基籍贯正确的表述应为“刘基,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文成县)人”。

古代的确是丽水称处州的时间多一些,元末明初的时候处州也的确是相当于现在丽水的地方,但处州有时候也不全指丽水。隋朝设处州的时候是包括现温州的,温州在之前之后也都曾统辖过丽水,所以温州处州的区划不是历来那么分明。当然在刘基的年代,处州肯定不是温州,因为两者并存了。

但问题刘基不是处州城区人,而是青田县人。而处州青田与现在丽水青田又不是一个概念,他出生的地方是现在的温州文成南田,所以以现在的视角来看他应该是温州文成南田人。总之,最准确的说法是明朝处州青田人。当你想说他是丽水人的时候,实际上是把明朝处州等同于现在丽水,又忽视现在青田县域变化的情况下说的。而说他是温州人的时候,则又是按照现在行政区划的出生地说的。说穿了丽水温州都是在抱名人大腿,只是所用依据不同罢了。另外民国的时候青田也曾属于瓯海道,而且青田由于与温州一水(瓯江)同文,所以现在的青田也是比较亲温州的。

刘伯温真的比诸葛亮厉害?

说起刘伯温,人们总是喜欢拿他和蜀汉的诸葛亮比较,都被说成了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人。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俚语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把前浪拍在沙滩上。莫非,刘伯温比诸葛亮更厉害,为什么?

当然诸葛亮比较厉害。在《明史》中,刘伯温(刘基)被排在李善长之后,与其他谋士并列,这个排名如果放在《三国志》,大约相当于曹操手下郭嘉、贾诩的地位。

个人能力:诸葛亮是刘备唯一的军师。虽然之前刘备还有过徐庶和庞统,但是诸葛亮加入时徐庶已经走了,庞统才干了几年,还没有很大成就就死掉了,这两个人的重要性自然无法跟诸葛亮相比。诸葛亮作为刘备唯一的军师,辅佐刘备从丧家之犬,飞黄腾达成为三分天下的『先主』,其才能之强,大有『舍我其谁』的气概。

而刘伯温呢,他是朱元璋很多个军师的其中之一,而且在历史上,刘伯温的重要性还低于李善长。如果说刘伯温是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而诸葛亮是把这两个角色都自己一个人演完的。朱元璋的夺取天下,得益于很多谋士各自的出谋划策,刘伯温只是其中之一,而没有达到诸葛亮『如鱼得水』的地步。虽然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把刘伯温吹嘘得神乎其神,几乎是诸葛亮再世,但是即使只讨论小说,刘伯温也只是诸葛亮的翻版,并没有超过。

历史功绩:诸葛亮辅佐刘备的时候,曹操统一天下的大势已成,大部分人都认为统一指日可待,而诸葛亮和周瑜、鲁肃、陆逊等人联手,把这个指日可待的统一硬生生地掰成了天下三分,这是阻挡历史车轮前进的事,可谓是『逆天』之强。

而元朝灭亡,明朝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元朝贵族自相残杀的结果。除了脱脱丞相,没有一个元朝贵族有心去平定反元起义,反而是养寇自重:借助反元起义,作为自己拥兵自重的借口;这才导致朱元璋的坐大。朱元璋灭元几无贡献 打农民军摘桃子捡漏成功。等到朱元璋兴兵北伐的时候,元朝已经没有能够和他对抗的力量。所以说:灭大元者,大元也。刘伯温所起的作用,是『助推』历史的车轮,而非像诸葛亮那样是『螳臂当车』,谁出的力更大,也不言自明。

为什么刘伯温被称为大明第一谋士?

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刘伯温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刘伯温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在民间野史中,相传此人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谋臣,料事如神,文韬武略,不仅帮明太祖打了江山,还帮朱棣建了北京城,还是十三陵、山海关、天津的修建者,而且他还通阴阳,甚至懂得运用超自然力量。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人物,在明朝建立后只封了个诚意伯(伯11个,之前是侯28位,再是国公6个),位居功臣36位,而且最后的下场却很不圆满。相传,他是被另一位大臣胡惟庸下毒害死的,而这一切竟然还是朱元璋默许的。这就让人不禁生疑了:刘伯温功劳这么大,怎么却被如此不公平地对待?他如此足智多谋,怎么又会任人宰割呢?

事实上,作为儒家和谋士的刘伯温,的确是有才华,不过并不像民间传的那么神乎其神。

其实,翻开正史,这一切都不难解释。

首先必须澄清的一个事实是,真实的历史上,刘伯温远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

刘伯温在跟随朱元璋之前在做什么?

公元1333年,23岁的刘基考取进士。但根据元庭的制度,年满25岁才可应考,刘基谎报年纪还是蒙混过关。1336年正式踏上仕途,任瑞州路高安县县丞,也就是今天的副县长的位子。饱读诗书的刘基,儒家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的包负不能实现,在任五年后郁郁辞官。往后1349年,1358年共辞官三次,总数在元庭做了25年的地方官。

朱元璋起兵抗元时,路过浙江,听说刘伯温挺有才学,便派人去拉他入伙。不过头一次刘伯温没答应,他想第一次就出来未免显得过于廉价。第二次朱元璋派人去请才肯出山。这也许就是文人的傲气吧。

人常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真的像民间传说的那样神吗?真的可比肩汉处之张良?

说他有军事韬略,看看他的两本书《百战奇略》《时务十八策》。但是这两本书在历史上没有任何引用不说,就连其具体内容也鲜有人提。可见是没什么价值。还有人将朱元璋灭掉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功加在刘伯温身上。说是刘伯温制订的平定天下之大计。笔者认为这完全是穿凿附会。1360年刘伯温就在朱元璋手下做谋士了,灭陈友谅是在1363年,已经做了三年谋士的他,在陈友谅打过来时朱元璋才匆匆迎战,还差点被困死在船上。这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干的事吗?

由此可见刘伯温并不是什么帝王师,他只是一个官瘾很大的儒家知识分子而已。这从他几次辞官又回来做官就可以看得出,并不是什么功成名的隐士。

他并没有什么超自然力量,史籍中有一个“西湖望云”的故事,说刘伯温早在投朱之前就发现南京有所谓“天子气”,这无疑是无稽之谈。真实情况就是刘伯温在《郁离子》中说的,要“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明法度,肄礼乐,以待王者之兴”。由于在群雄中,朱元璋能够礼贤下士,表现出了强烈的统一天下的愿望,特别是他并非一味破坏,而有建设的动力,这对刘伯温这样知识分子,才具备了强烈的吸引力。

而在功勋方面,刘伯温的功劳其实并不大。1360年到1363年9月,他做朱元璋的随军参谋,其中还有半年多是回家守孝,实际上从军的时间勉强接近两年,也只是朱元璋众多随军参谋之一,甚至没有官衔。至于说刘伯温制定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大计,也是牵强的,例如鄱阳湖一战中,朱元璋曾被敌军团团包围在一条指挥船上,如果说刘伯温真的料事如神,他会令朱元璋遇到这么大的险境么?

再说到修建北京城之类的事,其实朱棣定都北京时,刘伯温已去世多年,所以无从谈起。

因为刘的实际功劳并不大,所以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公者6人,封侯者28人,其中并无刘伯温,后来他只是被封了个象征性的“诚意伯”。

那么,为什么刘伯温在历史上会那么出名呢?其实这是出于朱元璋的一种政治需要。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卑微,直到称帝后也一直对此耿耿于怀,为了让他显得是顺承天意的真龙天子,朱元璋曾经大量编造个人神话,比如,他曾自称自己受道教天神指点,受赠“绛衣、冠履、宝剑”等神物,理当得天下。

在这些神话故事中,刘伯温的角色就十分重要了。因为刘伯温懂得谶纬之学,可以经常编造出一些所谓的“天象”来证明朱元璋是受命于天,因此朱元璋也就乐得在诏书中刻意突出刘伯温的“神迹”,其实这并不是刘伯温的功劳,不如说是朱元璋利用刘伯温而对天下实施的一种障眼法,刘伯温也因此得以被树为了朱元璋集团中的代表人物。

而一旦功成名就了,朱元璋就再也不需要刘伯温这种角色了,他一改往日对刘伯温“如胶似漆”的态度。在刘伯温还在朝的时候,朱元璋的文集刻成,赐给了李善长、胡惟庸、宋濂三人,却偏偏没有给刘伯温。甚至于,在一次谁是当今大儒的讨论中,朱元璋就曾经轻蔑地说,像宋濂、刘伯温这样的人哪配称“大儒”?

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温和明代其他开国功臣一样,日子相当不好过,洪武四年,刘伯温便辞官回家,朱元璋也不留,直接批准。据说刘伯温回老家后,“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一切低调行事,连地方官都不见,以至于县令只能换上便服求见,会晤中途,县令一亮明身份,刘伯温马上变色,自称小民,便立即躲起来了。

至于刘伯温最后是怎么死的,民间相传是因为刘伯温生病后,与其素有间隙的胡惟庸奉朱元璋之命,带太医前来看病,实际上是来下毒。刘伯温吃了太医开的药后,肚子里就长了一个拳头大小的肿瘤,自此病入膏肓不治身亡。这个故事是否属实我们不必去考证,只需要知道,无论如何,刘伯温作为一名弃子,对朱元璋早已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就可以了。

讽刺的是,由于明代开国功臣李善长,蓝玉等后来纷纷被朱元璋打成了逆党(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过河拆桥大杀开国功臣?),以至于后世实在找不到什么典型人物可以吹捧,于是朱棣登基后,刘伯温又逐渐被明朝树为了“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这恐怕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了。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能够明白了,真正神的不是刘伯温,而是朱元璋手里那吃人的皇权啊!

既然都知道刘伯温只是一个普通的文人,但是后世明朝为什么要如此的神话刘伯温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因素:

赴美生子多少钱

1、在朱元璋的开国元勋中十有八九已经被杀完了,要神话朱元璋这些人肯定是不能用来当绿叶的,所以才把本该在40名的刘伯温放在“国士无双”的位置了。

2、朱元璋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做皇帝的合法性,乐意营造刘伯温的种种“神迹”,他既有谶纬之学,又是前朝儒生,刚好合适。所以这些故事就在民间传开了。

3、刘伯温是朱元璋所以开国元勋中学历最高的,没有念过书的朱元璋捧他自己也有面子。

4、刘伯温不但有文采,懂风水,还有过从军的经历,能文能武。这种人最适合用来神话。

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的确有所才华,但是绝对不是那种夜观天象,呼风唤雨的神奇。不管怎么,都只不是历史进程的一个棋子而已,最后还是死在朱元璋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