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韩信的取死之道(三)

韩信死是注定的吗_韩信是如何死的_韩信死是多少岁

【昏招】

昏招,是围棋和中国象棋用语,指棋手由于疏忽,下了一手关键的败着。

俗话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韩信的昏招就不是一两下了,而是三五七八下,简直是一下接着一下,出了如此多的昏招,还有好果子吃,那就是活见鬼了。

韩信平步青云可谓少年得志,可是却引来了全军震惊。

当一个人被拜为大将军,引来了不是满堂喝彩,而是众人震惊的时候,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充分说明了韩信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多自以为是大将军人选的人就会忌妒、愤怒,就会开始为韩信准备小鞋,就会准备给韩信背后捅刀。

当然,下黑手的事情不宜过急,要等待机会,把握时机,这都是后话,现在先回到拜将的事情上来。

拜完将,韩信经历的第一件事,就是被刘邦约见,谈了一席话。

刘邦把韩信让到上座,开门见山地问:“萧丞相数次向我推荐将军,对于当前的局势,不知将军有何高见,请赐教。”

韩信没有立即回答刘邦的问题,倒是反过来一连反问刘邦两个问题。

“现在和你争夺天下的,不就是项羽吗?”

“是的。”

“大王您自己觉得,您的勇猛、仁德,和军队的强弱,比得过项羽吗?”

不知道刘邦是什么感受,自己巨胆提拔了一位大将军,是希望帮自己打胜仗,夺天下,不是找一个没事调侃奚落自己的人,现在韩信一开口就逼着自己承认不足,这不是自取其辱吗?

不过连大将军的职位都被逼着给他了,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呢,只要你韩信真的能帮助到我就行。于是刘邦默然良久,承认了不如项羽。

韩信一听,极为夸张地向刘邦拜了两拜,说:“我也觉得您不如项羽。”

韩信的这种行为是极其欠扁的,不过最多只是给刘邦留下一个讨厌的印象,不至于导致多大的后果。而且,这大概是那时流行的、想表示自己智慧的人常用的一种说话方式,类似的话张良说过,陈平也说过。

韩信下了一着无用的昏招之后,向刘邦洋洋洒洒地抛出了一番言论。这段言论出自韩信的传,司马迁不惜笔墨地用了五百七十三个字,比较罗嗦,其主要意思有三。

其一,项羽是一个可以战胜的纸老虎,因为项羽虽然勇猛却不能任用贤人,只是匹夫之勇而已;项羽待人很仁爱却舍不得裂土分王,只是妇人之仁;项羽虽然成了霸主,可是分封天下不公,军队所到之处都杀戮太重,只是凭军队暂时控制着诸侯,其实早已失去民心。

其二,大王您要和项羽反其道而行,要大胆任用人才(譬如韩信),只要打下城邑,就把他封给有功之人(这点很要命,要韩信的命),要充分利用手下士兵想回家的迫切心情反攻回去,这样天下就没有打不败的敌人。

其三,现在关中的三个诸侯王是很不得民心的,大王您当初和秦民的约法三章很得民心,现在只要发个通告,三秦地区不用打,就能回到您的手中。

后人对韩信这段议论的评价相当高,甚至可以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来逐一分析一下韩信的这段话。

首先,韩信用反问的形式,指出项羽当前的敌人是项羽。分析:刘邦可不可能傻到连自己的敌人是项羽也不知道?

结论:这是一句费话。

其次,韩信指出项羽是一只纸老虎,是完全可以战胜的。

分析:当时,认为项羽是不可战胜的神的观点有一定的市场,韩信看到了项羽貌似强大背后其实弱小的本质,完全正确,但见解并不独到,刘邦去汉中时主动跟随者就有好几万,至少这好几万的人不会认为项羽不可战胜。

结论:贡献度一般。

第三,韩信建议刘邦要大胆使用人才。分析:刘邦会认为韩信言之有理,不过刘邦一直就是这么做的,任命毫无战绩的韩信,何止是大胆。

结论:贡献度一点点。

第四、韩信建议刘邦要把攻下的城邑封给有功之人。分析:能激励斗志,但有韩信的私心,而且刘邦不会认同。

结论:当时贡献度一般,后续贡献度为负。

第五、韩信认为可以利用战士的思乡情绪,因势东进。分析:这个观点不是韩信的首创,版权归另一个韩信,史称韩王信。

秦汉之交的历史舞台上,有两个韩信,一个是淮阴侯韩信,也就是本文的主角,另一个则是韩王信。韩信充其量只是使刘邦更加坚定这个观点的正确。

结论:贡献度不大。

第六、攻打三秦,并陈述了攻打三秦的可操作性。分析:很不巧,这又不是韩信的首创,版权归萧何。韩信仍不过只是使刘邦更加坚定这个观点的正确。

结论:贡献度不大。

总体来说,韩信正确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几个观点比较有价值,能反映出韩信的见识和韬略,但几个主要观点都不是韩信独有的,也说明至少在这些方面,韩信并没有体现他的过人之处。

所以,史记说刘邦听了韩信的议论后大喜,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大概是司马迁的想像,因为所谓相见恨晚,只是刘邦的心理活动,并不是刘邦说出来的话,而心理活动,司马迁如何得知?

而且,韩信的这些观点,刘邦并不是首次听到,而这之后,也没有任何事实可以证明刘邦对韩信是相见恨晚的。

【拜将】

要说刘邦拜将这件事,是存在疑点的。

在韩信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介平民被破格提拔一步登天的不在少数,比如管仲是一个门客,被齐恒公一举提拔为宰相。

比如玩音乐的邹忌子对齐威王神侃了一通音乐,三个月后就挂上了相印。在韩信之后,诸葛亮凭着隆中对,成了刘备的二把手。

但是,请注意,他们无一例外的担任的都是宰相之类的文官,很少有一个草民,只因为被一把手看上了,就立刻被封为将军带兵打仗的。

为什么?

其实说穿了很简单。宰相的官位虽然还在将军之上,但却不是一个立刻就会刺刀见红的角色。

君王可能仅仅是和某个人对上了眼,就提拔为宰相,放在身边听听马屁话,受用一下,出了个好点子,顺便兴一下邦,即使出了些馊主意,要败家也不是一年半载的事。

将军就不一样了,上阵打仗,立马就要见分晓的。马蹄上一颗钉子,就能毁了一个帝国,何况是指挥战争的将军?

打仗不是请客吃饭,也不是背几本兵书,赵括论兵,那是连他老子都说不过他的。可是呢,一上战场立马40万大军全没了。

而刘邦仅凭萧何的几次推荐,就如此草率地拜毫无战功的韩信为将,这是想说明萧何慧眼如炬,还是想说明刘邦蠢笨如牛呢?

其实这还不是重点,别人不这么做不代表刘邦也不这么做。重点是随后的事情。

按《史记》的记载,在所谓的拜将之后,刘邦部队接连打了三个重大战役,分别是平定三秦的战役、东进战役和攻打项羽都城的彭城战役。

如果一切能按计划实现,项羽就会被刘邦消灭,天下就能初定,而在如此重要的三大战役中,并没有韩信的影子,作为一个新上任的统帅全军的大将军,居然没有参加这计划夺取天下的三大战役。

平定三秦战役,这是刘邦被封为汉王后的第一战,它表明了刘邦不甘蜗居巴蜀,欲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决心和能力。在这个战役中有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一般人都认为这个典故的主角是韩信。

事实上,去汉中时,边走边把栈道烧掉是张良的主意,修栈道的事没有记载,平定三秦的主意先后有萧何和韩信两人提及。

根据司马迁互见法的行文特点,这个韩信应该指的是韩王信,而不是本文主角淮阴侯韩信。而此战役的主要参与者,则是曹参、周勃、郦商和灌婴等。

东进战役。攻下魏、河南、韩、殷、楚五地,为夺取天下进一步积累了资本。在整个东进战役中,韩王信是参与并立有军功的。

当初韩信决策东进,刘邦依计平定三秦后,任命韩信为太尉,东进战役中招降韩王昌不成,就命韩太尉带兵攻打,攻下后封韩信为韩王。

彭城战役。彭城战役分两个阶段,先是刘邦挟率联军五十六万兵马攻占项羽的楚都彭城,占有了项羽的珍宝和美女,每日大摆酒宴,吃喝玩乐。

接着项羽领三万精兵,从齐国杀回彭城,把刘邦打得丢盔弃甲,如潮水般败至荥阳。

三大战役,从头到尾未见韩信的影子,原因很简单,直到此时,韩信依旧只是个治粟都尉而已。

【功绩】

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时刻准备着的人。

韩信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他在淮阴游荡的时候,他不合群常常独处的时候,肯定是时时在思考着天下的局势,琢磨着心中熟读的兵书。

在给项羽站岗、在刘邦手下当治粟都尉的时候,韩信一直在准备着,一直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不然,他不可能在生死关头尽凭几句言语让灌婴救其于刀下,也不可能仅凭几句言语打动萧何。

彭城战役的最终失败,给了时刻准备着的韩信一个真正崭露头脚的机会。

彭城战役失利后,刘邦率军向西撤退,项羽大军从彭城乘胜追击。此时,治粟都尉韩信正在荥阳负责为大军供应粮草。

当大军溃败时,韩信收拾残兵在京、索间筑起防线,挡住项羽。自此,项羽军与刘邦军在此形成对峙,再没能向西跨进一步。

虽然我们对刘邦拜将的事存有疑问,但这并不是有意贬低韩信。韩信的军事才能是得到公认的,韩信在京索之战中开始初露峥嵘。

京索之战虽然不大,但对韩信的意义非凡,这是韩信以一个治粟都尉的身份,在一场遭遇战中,仓促间击败了追击而来的强大楚军。

而且,这还是汉军在与项羽本人的正面对决中,取得的第一次胜利,它向汉军证明了项羽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京索之战对韩信的非凡意义还在于,它同时也证明了灌婴和萧何先后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正确性,并让刘邦对韩信刮目相看。

韩信凭着自己的能力,打开了自己通过成功的大门。

——END——

……江湖读史:读史早知今日事……

……………关于本文……………

本文为金庸江湖网特别约稿,全文三千五百字。为了便于阅读,经作者授权,此次发布时标题、段落、标点均有些许微调。

……………关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