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中韩元宵节俗对比

中韩元宵节俗对比石晶莹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404000) 中国与韩国同处汉字文化圈,在文化上有诸多相似性。元宵节作为两国都有的节日,在来源、习俗、饮食和传承上有着相互联系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点。本文简要梳理两国的元宵节俗文化,并加以对 在此基础上考察元宵节的当下形态与保护传统文化的必要。[关键词] 中国;韩国;元宵 中图分类号:G 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3-0085-02 作为同处东亚大陆的邻国,中国与韩国自古以来交流颇 多。据《史记》、《汉书》记载,公元前13世纪周武王灭商时,箕 子就率人东迁至朝鲜半岛立国。自东汉(韩国的三国时代), 两国互派使节,互相传播文化。韩国与中国一样属于汉字文 化圈。在世宗大王(李氏朝鲜第四代王)创造《训民正音》之 前,韩国一直使用汉字。由此不难理解中韩两国的文化有许 多同源性和相似性,但随着历史流变和两国发展,两国呈现 出不同的文化形态。 节日风俗是展现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它从各个角度和 侧面,反映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中韩有许多相同的 节日,如春节、清明、中秋、端午,学界有人论证两国这四种节 日的同源性。

但从民俗风貌来看,两国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 在此基础上对比两国元宵节的来源和节俗文化,呈现两者的 相同点和差异性。 一、元宵节来源 (一)中国元宵节来源 关于中国元宵节来源的探讨至今仍 是争论不休的话题, 并无定论。传统的起源说有三种。第一种认为源于汉武帝祭 有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宋代洪迈同意此观点,这一说 法成为比较有影响的元宵节来源说。第二种说法认为元宵节 来源于东汉燃灯表佛。《僧史略汉法本传》云:“西域十二月 三十日,乃中国正月之望,谓之大神农变月。汉明帝令少灯, 以表佛法大明。”第三种说法则认为元宵节起源与道教有关。 《岁时广记》卷一:“道家常以正月十五为上元。”清顾铁卿 《清嘉录》:“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骈集于院观之有神像者。” 道教有三元,指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因此元 宵节又叫上元节。 遗憾的是以上三种说法都未得到公认,今人在这一话题 上也是众说纷纭。向松柏(2000)认为传统的三种说法虽然不 同,但都以灯火祭神为起源。他论证先秦时期的燎天仪式后 来转化为庭燎,以照亮夜空的方式取悦天神。而后经由汉武 帝祭祀太一神的过渡,火变为灯,增加了观赏性,产生了元宵 节。

而曹飞(2008)对向松柏先生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混 淆了燎祭和庭燎,而且庭燎与西汉太一神祭祀仪式没有关 系。元宵节的实质在于“狂欢”,具有世俗性、群体性、非理性 和娱乐性,从这四个方面说源于西汉太一神祭祀是不可信 的。韩梅(2010)提出元宵节来源于“元日祈谷”的农业祭祀活 由此看来,目前尚无定论的元宵节来源说虽然各不相同,但一定程度上 与祭祀和火有一定的关系。 (二)韩国元宵节之来源 韩国的节日又叫做“名节”。在用农历纪年的时候, 韩国 的“岁时风俗”大多与农耕活动有关。他们使用的历法与中国 一样分为“太阴 历”和“太阳历”,由此分别产生了与这两种历 法相关的节日。元宵节在韩国 称为“上元节”,是农历一月的 朔望节日。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里第一个望 日,因此这一天 被称为“大十五”,十五的望月即“大月亮”。他们认为上元 元”。朝鲜族先人对日月怀有崇敬之心,这与农耕活动息息相关。据朝鲜族先 人《律历书》记载,他们将农历正月 视为人与神、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合为一 体的日子。《农家十 二月俗诗》、《农家月令歌》等文献也有记载,认为“正月 十五 傍晚时分,举着火把登高处迎月亮叫作望月,最先看到月亮 的人运气 好”。

在中国宋代,元宵节也称为“上元节”,与韩国 元宵节同名。“三元” 之说源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因此不 难发现两国的元宵节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从目前研究来看, 中国元宵节源于祭祀与火,而韩国元宵节与对月崇拜有 二、元宵节习俗(一)中国元宵节习俗 中国元宵节习俗为张灯,汉代以前则为燔燎的形式。 论元宵节起源于何时,从汉武帝祭祀太一神开始有“上元燃灯”的做法。这 之后元宵节张灯逐渐成为各朝盛事。至唐朝, [作者简介]石晶莹,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013 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85 统治者固定了张灯的时间,宫廷参与制作大型“灯树”。上元夜解放夜禁也始于此,此后各朝沿用下去。诗人崔液有诗“谁 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至宋代张灯的盛况达到空 前繁盛的程度,张灯时间由唐代的三夜延长至五夜。《东京梦 华录》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 唐宋时,伴随着各种花灯,灯市上开始出现灯谜和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增设了戏曲表演。因此中国的传统风俗 还有闹社火、耍龙灯、划旱船、踩高跷、舞狮子、猜灯谜等各种 全民性的娱乐活动。闹社火由来已久,春秋时代有孔子观社 火的记载。狭义上的社火指蕊子,演起来有惊险优美的奇妙 感。

耍龙灯称为舞龙灯或者龙舞,源于中华民族对于龙的崇 尚。在古人心目中龙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汉代张衡 《西京赋》对舞龙灯有详尽的描绘。舞狮子源于三国时代,魏 晋南北朝时代开始流行。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戏有五方 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 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高跷是古代百戏之一,是民间盛行的群众性技艺表演。《列子说符》:“宋有子 其胫,并驱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可见高跷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划旱船是在陆地上 模仿船行动作的民间游 戏,据说是为了纪念治水功臣大禹。表演划旱船者多为女子, 一边跑一边唱地方小调 。猜灯谜始于南宋 ,《武林旧事灯 品》:“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 京诨语,戏弄行人。”此后元宵节猜灯谜的活动相传至今。 (二)韩国元宵节习俗 韩国传统的元宵节习俗的核心在于祈 祝。“焚烧月亮屋” 在韩国是十分传统的元宵节习俗。为了迎接新年第一个满 月,村落广场上会用十余根树干搭成圆锥形屋架,上边插满 松枝,称之为“月亮屋”。待月亮升起时,点火烧月亮屋,使之 成为巨大的火堆。人们围之奏乐、舞蹈。然后登高向东迎月, 以先见月亮者为吉。

与“焚烧月亮屋”相似的是“放鼠火”。正 月十五晚上焚烧田间的杂草,用来驱赶鬼神迎接神圣的春 天。一同燃烧的杂草会驱除害虫杂物,为田地造肥。现今济州 岛的野火节十分出名。 除了与农业生产有关系的祈祝活动,还有为了身体健康 除病消灾的民间习俗:“卖热”、踏桥、放风筝等。韩国人在正 月十五早上向邻居高喊:“你买我的热啊”,为了新的一年夏 天不会中暑。在正月十五晚上迎月之后,男女老少在月下踏 踏桥时,每个人在桥上往返的次数与自己的年龄相等,或者踏桥十二个来回。这样能在新的一年为双腿带来健康。放风 筝是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举行的民间游戏,风筝上可 挂上“去祸迎福”的条幅,等太阳落山时割断丝线放飞风筝, 寓意祛病消灾、去祸迎福。除此之外,韩国元宵节还有其他娱 乐性质的活动如拔河、车战游戏、跳圆舞等。 三、元宵节饮食 (一)中国元宵节饮食 86 《中国岁时节令辞典》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元宵节饮食为 一种豆粥或者米粥。唐朝时吃一种叫做“焦搥”的烤饼。到了 宋代,吃食有了盐豉汤和科斗羹,产生了圆子。宋代的圆子后 来成为中国元宵节的主要饮食:元宵。中国南方称元宵为“汤 圆”、“水圆”。宋《岁时广记》称“元子”。

《武林旧事》称“团子”。 《大明一统赋》称为“糖元”。北宋时出现圆子,到了南宋,上元 吃元宵已蔚然成风。诗人姜白石 《咏元宵》:“贵客钩帘看御 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市中珍品”指的就是元宵。中国人吃 甜馅儿,芝麻、豆沙、桂花等包入元宵象征着甜甜蜜蜜。元宵本为上元食品,如今已成为家常食物。 (二)韩国元宵节饮食 相比于中国,韩国的元宵饮食多样化, 最基本的有五谷 饭、耳明酒和坚果。五谷饭是指由江米、大黄米、小米、高粱米 豆五种粮食一起做成的饭。元宵节吃五谷饭为了祈求新年的丰收, 传说将五谷饭放到牛槽中,牛先吃的粮食新年就 会取得丰收。喝 耳明酒也是古老的风俗,正月十五早晨空腹 喝酒。喝耳明酒不仅 能使双耳清明,也能保证成年人每天听 到吉利话和喜讯,儿童听 从长辈的劝导走正道。元宵节的早 晨还有咬坚果的习俗,坚果包 括栗子、核桃和花生等。坚果和 生疮在韩语中发音相近,种子是 生命的基本,因此吃坚果是 为了身体健康具有生命力。除此之外, 吃干菜、长寿面、福饭 卷和固齿糖等也是韩国的传统元宵节饮食, 都与祛病消灾、 福寿安康有关。 四、元宵节传承 (一)中国元宵节传承 元宵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 经历了不少 演变。

这其中宋朝的元宵节可以说开启了狂欢元宵的历史。 传统 的宵禁在唐朝开始松动,宋代延长了元宵节张灯的时 间,在灯 市上出现了各种杂耍娱乐活动,同时皇帝也会出游 与民同乐。这 与宋代初步的城市化有关,商业活动更加繁盛 使得类似庙会的活 动更加昌盛。宋代元宵节的盛况出现在了 许多文人的诗词之中, 让后人可以知晓这一时代的元宵节盛 况。这其中南宋词人辛弃疾 的《青玉案元夕》被称为第一元 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 雪柳黄金缕,笑语盈 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 宋代之后,元宵节开始走向狂欢的历程。古时的元宵节活动 包含了农业祭祀、避邪求安、求子等多样化的意义,但传 承至今的 元宵节最重要的意义只在于狂欢。随着社会进步, 工业社会的来 临,科学技术的发展,元宵节活动中的神秘意 义和祭祀意义逐渐 消退,元宵节蜕变为一个纯粹的团圆和狂 欢节日。伴随西方文化 的进入,全民模仿西方节日的风气盛 行,传统节日日渐式微。实 行阳历纪年之后,元宵节不是国家 的法定假日,但通常与春节联系 在一起,被看作春节的尾声。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当下中国做出 了努力,举行大型的元宵 晚会,各地也有大型的灯会。

作为现代 的元宵节,我们不难看 出其意义在于狂欢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二)韩国元宵节传承 花;秋———菊花;冬———梅花”这种很“物性”的角度。这说明学生的思维很局限。如果学生能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开阔知 识视野,那么,学生就能将这种“物性”上升到“人生”的高度, 作文的立意就会出彩。如“从开花时节,上升到成才年龄,如 春———少年 聪颖好学、成绩优异;夏———青年 发奋作为、有 所成就;秋———中年 事业辉煌、如日中天;冬———晚年 老当 益壮、大器晚成”。还可以从花开的条件,上升到成才环境如 春暖—顺境、胜境;冬寒—困境、逆境。 由此可见,当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后,学生在作文方面 的立意就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不 (三)积累素材,充实作文内容一篇好的作文要做到内容充 实、富有意蕴,不能仅仅注 重作文的形式。作文内容的充实需要以一定的材料为支撑, 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一定要注意素材的积累,这样就 能避免写作时出现素材匮乏、捉襟见肘的现象。生活处处皆 语文,观察生活是获取作文材料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应热 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的美。比如, 假日里的一则见闻、学生参与的一项课外活动、同伴讲述的 一段不平凡经历、家庭生活中出现的小矛盾、邻里之间的互 帮互助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

只要学生留心观察,仔细分 析,认真思考,就能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例如有个同学写自己满心欢喜地去学电子琴,却“ 发现 电子琴并非如自己想象的那么有趣”;心血来潮时弹电子琴, 却又发现“要弹好电子琴也不是件很难的事”。于是作者从自 己学弹电子琴悟出一个人成功的规律———“要想成功并不一 定要付出巨大代价”,“付出了代价并不意味着能够成功,但 若能 从所做的事情中找到乐趣,即使不能做得十分出色,你 也不愧为 一个成功者。成功与失败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别, 两者之间仅 隔着一层膜,这便是兴趣,只要你冲破它,便可享 受成功的喜悦”。 这位同学的作文中,利用了生活中一个常见的素材,学 生对这个事情有感悟并且感悟较深刻,将自己的感悟表达出 来,就是一篇成功的作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文水平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当 作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通病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要想 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教师就应该改变传统的作文 批改方 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写作学习之中,并重视学生的 课外阅读, 让学生能不断开阔知识视野,还可以让学生发现 生活中的美, 观察生活的独特性,运用鲜活的生活资源去充 实写作内容。

这 样的作文才是“有血有肉,鲜活的灵魂”。 【参考文献】 [3]魏娜.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散文百家教 育百家,201 [4]李谨良.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作 文成功之路(下旬),201 (上接第86 以农历为骨干的传统节日在韩国古代历史上表现得十分鲜明。高丽时代的节日系统为“元正、上元、寒食、上巳、端 午、重九、冬至、八关和秋夕”。朝鲜时代把四大节日定为“正 朝、寒食、端午和秋夕”。朝鲜时代的四大节日中不包括上元, 只是因为将它看作春节的延长节日,并非不重视。1999 布的总统令15939 号规定了政府机构假日,包括春节、中秋节 等传统节日,但上元节不在其中。在韩国风俗里,上元本是与 春节相应的节日。春节以家族共同体为中心,而上元则是以 地方共同体为基础的节日。国家假日体系不包括上元节,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这其中的原因与中 国相似,社会的进步、公历的施行和西方文化的冲击等。目前 在韩国民间仍然保有上元节节日游 戏,主要是在村落间进 行。在当今的韩国还见到“焚烧月亮屋”等民俗活动,“ 火”甚至演变为济州岛的特色节日,这不失为一种保护传统 文化的方法。

五、结语 中国的元宵节起源尚无定论,目前推断与祭祀有关。韩国 宵节从中国传入,朝鲜族认为其源于祖先的对月崇拜。中韩两国的元宵节具有同源性,但由于元宵节起源的争论无法确 传入韩国的时间。在习俗方面,中国元宵节以张灯为核心,伴有各 种民间娱乐活动,以狂欢为意义。韩国元宵节注重对农 耕丰年的 祈求和对福寿安康的期盼。从元宵节的历史传承来 看,两国的 元宵节在社会发展和西方文化双重夹击下都有某 些失落,这也 提醒我们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保护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乔继堂.中国岁时节令辞典[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向松柏.元宵灯节的起源及文化内涵新论[J].中南民族学院学 报,2000(4). [5]曹飞.元宵节起源辨析———与向松柏先生商榷[J]. 文化遗产, 2008(1). [6]张长植.韩国国家节庆假日与传统岁时风俗之变化[J].民间文 94阅读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