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古人怎么拜年的?

主要是:迎年、拜年、节日活动、打鬼、娱乐。

迎年:祭祖,缅怀祖先。正月初一,要把祖宗牌位供在正厅,除在中堂、祠堂祭祖外,也有上坟祭祖的,主要是到坟地烧香、上供、叩拜。

祭祖以后,根据历书所示吉利方向,点燃灯笼火把,奉香鸣鞭炮,开门出行,摆上供品,迎接喜神。接着,人们向喜神方向走去,遇庙烧香叩拜,祈求一年的吉利。

过春节必放爆竹。放爆竹是为了驱鬼避邪。《清嘉录》卷一云:“岁朝,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辟疫病,谓之‘开门爆仗’。”爆竹种类很多,由单响、双响、金铖炮、三角炮、二踢脚、多响爆竹、大龙炮、冲天炮等。清人百一居士《壶天录》载:“京师人烟稠密,甲于天下。富家竞购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贫乏家即食维艰,索逋孔亟,亦必爆赛数声,香焚一柱,除旧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此习尚类然也。”由此看来,放爆竹迎新年,是为了除旧岁、卜来岁、祈求平安。

拜年:拜年又称“走春”、“探春”,是春节最突出的特点。明人陆容《菽园记》称:“京师元旦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亲戚多,关系多,拜不过来,让仆人送名片,或送福字,这就是“泛爱不专”的反映。

在明清宫内,还流行团拜。《点石斋画报》中的清朝官府新年团拜图就是上述官场活动的纪录。

节日活动:初一是拜年,初二依然是拜年,又是接出嫁姑娘回娘家与双亲、兄弟姊妹团聚,叙骨肉之情日。但当天最突出的活动是迎财神。北京五显庙是当天人们必祀之地。有些地方还进行跳灶活动,晚上家家户户放灯。

初三,杭州宅院有井的人家,早晨拿香烛素菜供于井栏,并将井上除夕所封的红纸条揭去,名曰“开井”。台湾认为初三是小年,又是“赤狗日”,一般不出门,不请客。当地民间传说,初三晚上使老鼠结婚日,民间剪纸“老鼠娶亲”就是这种信仰的反映。所以深夜不点灯,在地上撒米、盐,人要早上床,不影响老鼠喜事。

初四是迎神日。诸神下凡,得迎接。不过,迎接是在午后,供品有香、食品、爆竹。

初五为“破五”。《天咫偶闻》载:“正月元日至五日,俗名‘破五’。旧例食水饺子五日,北方名煮饽饽,今则或食三日,二日,或间日一食。”《民社北平指南》:“妇女自元旦至是日不出门,虽同院居亦然,谓之‘忌门’。”但“破五”后,就可以正式做饭了,也可以往外倒垃圾。民间称“倒残土”。初五也是撒供品的日子,人们根据天气晴因判断年内牲畜安全与否。初五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商店都祭利市仙官,开市大吉,在招幌上挂红布。

初六,开始清理厕所。

初七,为人日或人胜节。

初八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古人认为每人有一星宿值年,一年的命运都操在该星之手。初八是天上的群星聚会日,因此必须拜星君。晚上点灯、上供,然后“散花灯”。北京居民都到白云观拜星君。逛庙会时,必观花会,购玩具,买节日食品。其中糖葫芦是儿童必买的食品。古代有些地方还在这天踏青。

初九为玉皇诞辰日。玉皇又名天公、天公祖、昊天上帝、元始天尊,是道教的最高神。所以初九必祭天公,此日将就和气,不能冒犯天神。

打鬼:传说春节期间诸神回天上述职,各种鬼怪就纷纷出动,兴妖作怪,残害百姓。因此,春节期间有一系列驱鬼、避邪活动。还有不少禁忌。驱鬼之神是钟馗。传说唐明皇在梦中见一大鬼捉拿小鬼,大鬼就是钟馗。钟馗生前应武举未中,死后托梦,决心灭天下妖魔。唐明皇醒后,命画家吴道子画钟馗像,以镇诸鬼。

春节有不少避邪性装饰画,《北京岁华记》载:“民间插枝梗柏叶于户,小儿女剪乌金纸作蝴蝶戴之,名曰闹嚷嚷。”至今在春节还贴老虎画、凤凰画,或剪若干纸鸡贴在门、窗户、墙上。这些鸡大多都是公鸡报晓的形象。古人认为雄鸡报晓,既避邪也可以招财。正如民谚所说:“户户贴鸡,人人添官。”春节也要挂桃符。《荆楚岁时记》载:“新年门旁设二板,以桃木为之,而画神荼郁垒像,以压邪,谓之桃符。一年一换,故意为新年故事也。”

我只是搬运工,不过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给赞给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