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张家口市婚嫁习俗

张家口娶媳妇的风俗_张家口女方结婚需要准备什么_算婚期

婚姻是人生一辈子的大事,不但关系着一生是否家庭美满幸福,也关系着繁衍子嗣、延续后代。虽然乡下的大多数人们并不懂得孔孟之道的深层含义,但遵礼循规却是人们不敢逾越的雷池,相互效仿成了人们历代传承的经典,不变的习俗成了人们的玉律金科。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尽管不知酿成多少血泪斑斑的婚姻悲剧,但也是人们曾经久久不能挣脱的婚姻樊笼。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文化理念的提升,人们的婚姻习俗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悄然地变化,甚至完全抛弃了那些显然不合理、甚至是有害的成分。因为任何习俗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吐故纳新,新陈代谢是必然的。婚姻礼仪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在演进过程中具有相当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好的合情合理的婚姻礼仪,会受到人们广泛的承认而历久不衰;一些恶风陋俗也会凭借旧的社会残余势力因袭衍留下来。

张家口娶媳妇的风俗_张家口女方结婚需要准备什么_算婚期

在男女婚姻上,古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迎亲,后逐渐演变为议婚、结小订、下大订、迎娶四个步骤。

议婚、结小订 议婚,也叫“提亲”。旧时重“以命相择”、“门当户对”,根据两家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女方父母同意即可议婚。女方把女儿的出生年月日和时辰,所谓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俗称“红单子”,交媒人送于男家,男家先看生相是否相克,再请算卜者卜其吉凶,名曰“合婚”。合婚后男方把“红单子”放在灶龛下,谓“压庚帖”,三日内家里不出意外,不碎器皿,意为婚事顺当,再派媒人去女家“换帖”,帖上绘“龙凤呈祥”图案,故又称“龙凤大帖”。换帖后婚事告成,两家均宴客庆贺,叫做“结小订”。

下大订 下大订是由古时“请期”演变而来,一般在迎娶前十几天或数月举行。由男方叔叔或舅舅等长辈与媒人,将女方索要的彩礼送至女家,通知婚礼日期,女家设宴招待,称“下大订”。如女方嫌日期太近,还可另择良辰佳日。但择婚日期大多选在“三、六、九”,即初三、十三、二十三、初六、十六、二十六、初九、十九、二十九。习俗认为“三、六、九,吉祥有”。婚期的月份也是有选择的,农村大多选在农闲季节,但不在正月、闰月中嫁娶;城里人大多选双月,意为“好事成双”,但腊月、闰月、“三九”、“三伏”或中秋、春节不嫁不娶。

迎娶 迎娶俗称“娶媳妇”。旧时,筹备婚礼项目繁杂。男家,做新衣裳,整理洞房。临期,迎亲眷,找总管,请厨师,觅鼓手,宰猪羊,搭喜车,贴对联。女家称“嫁闺女”,前期置办嫁妆,临期,迎接客人。亲朋长辈请出嫁闺女吃“离娘饭”。迎娶前夕,男家女家给“新人”吃“翻身饼”,表示开始自立成人。“翻身饼”吃双不吃单,以示吉利。迎娶时,城镇官宦富商用轿或轿车,轿分三等,上等轿为“九凤朝阳”,即轿子上绣有九只凤凰,口中含有明珠,明珠绕着红线子。轿子披红挂绿,装饰非常讲究,抬着轿子,金光闪闪,铃声四起。二等轿子为“五凤朝阳”,轿帘子和轿帷子用金线绣花,也美观大方。三等轿一只凤凰也没有,轿围子一般用红缎布,没有刺绣,轿杆也不大讲究。农村小户用普通大车搭一席蓬即可。男家去两名男娶客、一名“压车”孩童、两名车夫,谓“新戚”,娶客骑马先行,喜车随后。所经村镇,见人下马施礼,鸣炮示庆。到了女家,送客早已恭候远迎,进大门、家门相互作揖施礼。女家设宴款待,娶客坐上席,送客下席陪同。宴别,新娘由叔父或哥哥抱入轿内,全家人及亲朋好友、家族长辈送别,起轿回程。喜轿(车)切忌原路返回,需绕道回村,意为不走回头路,步入新生活。

喜轿(车)回来停在大门前,“下亲礼官”手提盛有谷草节、饲料、红枣、制钱的“注斗”开始“下亲”。“下亲礼官”高声唱喏:“青龙草把两边排,青玉冰香下亲来,贵人点着黄龙草,逼得凶神远离门,凶神远退喜神来,二位贤女搀亲来。”这时有两位事先选好的中年夫人(父母双全且有儿有女者)手端瓷盘,内放梳蓖、脂粉等,到轿(车)前斟酒三杯,进轿内为新娘略事梳妆,施点脂粉,搀扶下轿,在铺好的黄布或红毡上慢步向院中香案走去。“下亲官”手提“注斗”,边撒边唱:“新人下轿喜重重,脚踏黄道步登云……”将新娘搀行至香案前,案上放一个盛满高粱的大斗,斗中插着四支箭,箭上插着一张弓,还插着铜镜、剪子、尺子、鹿角及一杆小秤。斗前放着“四书五经”,一炉香火放在案前,新娘跪在案桌的右边,新郎由一长辈抱出。行三跪九拜大礼,名曰“拜天地”,拜毕,新郎怀抱书籍、福神、尺、箭等偕同新娘慢慢步入洞房。进门前,下亲官将马鞭递给新郎,照准门头挂的红布打三下,将鞭向后扔去,意即驱凶神远离。有的地方在门槛上置一马鞍,新郎、新娘越鞍而过步入新房,取其“一世平安”之意。有的地方在门前置一火盆,盆中放红枣和桂子,新娘跨盆而入,取“早生贵子”之意。入洞房后,新郎左手拿弓,右手搭箭,向房四角各射一箭,意为驱邪气。此间司仪还唱着“驱魔歌”:“一射东方甲乙木,骡马成群日子富。二射西方庚辛金,家里迎来一美人。三射南方丙丁火,金银米面流成河。四射北方壬癸水,新婚夫妇多和美。”此时,新娘坐在福神桌前,但仍红绸蒙面,下亲官最后唱到:“秤杆本是圣人留,满天星斗在上头,新人落在贵人手,小姑过来揭盖头。”小姑用秤杆挑去新娘面上的红绸,端来洗脸水,新娘略事洗涮梳妆,婚礼仪式完毕。乡亲们拥进洞房看媳妇,家里挤不下还可捅破窗纸看望,边看边评头品足。

婚礼仪式完毕,女家送亲车赶到,女家送客两人、车夫两人,娘家陪送多,还有压送客一至二人。送客有骑马来的,也可不骑马随车而来。进村前由娶客远迎为其牵马、赶车。进大门、家门照样作揖施礼,进屋后除娶客陪伴外,还派舅舅、姑夫、姨夫等长辈陪同,以示尊重。“新戚”吃完茶点,婚礼宴会有八个碗、八碟八碗、八碟八碗四压桌,最多的有16碗,不论多少菜,第五道必须是丸子,上丸子时要用碗扣住,表示宴会暂时稍停。这时“总管”和一名中年夫人(一般还用原搀亲者)引新娘沿桌磕头,名曰“上拜”。先为“新戚”、舅舅、姑姑、姨姨,次为家族长辈,最后为亲朋好友间的平辈、外戚。一个房间坐两桌以上,先为上桌后为下桌;同桌者先为上席后为下席。拜完上桌,新娘亲手将丸子上的扣碗揭开,并为每人斟一杯喜酒,宴会继续举行。凡赴宴者均在上拜时赠钱答礼,表示庆贺。上拜后,东家提上酒壶沿桌斟酒劝菜,谓“满喜酒”。

新婚之夜,姐夫、小叔子及街坊四邻中的小辈,戏弄新娘新郎,说“茶令子”、“对四句”,欢声笑语,热闹异常,直到深夜,饷以茶点、纸烟、糖果各自散去,名曰“闹洞房”。夜阑人静,新婚夫妇共寝入眠,好事的小姑、弟媳、小叔潜伏洞房窗外,窃听情辞密语,俗称“听房”。

第二天为贺喜日,早餐后,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先由东家(新郎父亲)焚敬“大天地”,接着由老舅爷、老姑爷、亲朋好友依次向东家贺喜,最后是娶客送客贺喜。宾客赠礼或赠钱礼,称之“拜钱”。凡贺喜者男子穿袍,戴礼帽;女子穿氅衣,着裙服。作揖施礼,四双八拜,鼓乐伴奏,热闹非凡,气氛极为欢悦。贺喜毕即引新娘子亲友及四邻家逐房行礼,即拜街。

拜街结束后,由姐夫小叔子二人化装成丑角“夫妇”,一个骑扫帚当马,一个搬板凳随后,由观看热闹的人簇拥新郎、新娘,到较远的街头巷尾或村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编成小令,让新郎新娘高声朗诵,以取笑逗乐。每说完一小令往家走一段,直到中午宴会开始方才罢休。贺喜宴会与迎亲宴会大体相同,只是改由新娘一个拜为新婚夫妇双双上拜,至晚整个迎娶仪式全部结束。

第三日早饭后,先去坟上祭祖,富户人家祭完祖还要举行认大小仪式,一般人家不举行。认大小长辈还需再花一份钱,东家再做一次宴会。祭祖毕,公婆要将送客与新娘请到自己屋内,招待茶点,送客借此为新娘说些客套话,如“新娘在家娇生惯养,礼节懂得甚少,诸事还请亲家多多指教”。婆婆也要说“寒家小舍,有甚礼节,我会当女儿一样看待,代劳告诉亲家放心”等词令。茶毕,辞别公婆,偕女婿随同送客一同回娘家,叫做“回门”。

回门后,女婿要行大礼拜见岳父母,女家把女婿尊为上宾,以好餐相待,并邀请至亲好友相陪。第一顿饭吃饺子,叫做“下马饺子”。也有的地方请新娘做饭,叫作“下地饭”。富有之家菜肴丰盛,一般人家四个盘,贫苦之家两盘菜而已。包饺子时,好事的小姨子包些花椒、辣椒等物,以耍笑新郎。回门短则三日,长则九日,有的地方娘家不留宿,新郎、新娘吃罢晚饭后返回婆家。结婚满月后新娘回娘家住对月(一个月)。归来后,对公婆、家人、亲友都有礼物,接人赠奉。至此,婚礼完毕。

蒙古族的婚礼与其他民族不同,张家口地域内蒙古族婚嫁习俗有以下几个步骤:

献提亲哈达 儿子到了成婚的年龄,先向事先物色好的姑娘家提亲。邀请一位与女方父母有交情、懂礼节的人为媒人,带上男方的哈达等礼物向女方家长求婚。女方家长一般要说一些自家女儿不急于找婆家一类的托辞。这时,媒人将哈达敬献在神位前面,表示提亲的郑重与诚意,然后告辞。如果女方不同意这门亲事,在七八天内退回提亲哈达;同意这门亲事就等待媒人再次到来。

下订亲哈达 女方不退回提亲哈达,男方派媒人再次登门,向女方父母、长辈——敬献哈达,表示同意订亲。女方家长根据女儿的舅舅、伯伯、叔叔等长辈人数,向媒人提出送献各类哈达(有丝绢哈达、粉绢哈达、彩绸哈达等)数目。媒人代表男方再三恳求,最后确定下具体数目,然后如数送来。女方家长为提高女儿身价,故意出难题者也不乏其人。

女方把议定的哈达如数接收之后,便邀请一名亲属到姑舅亲友家送献哈达,以表明自己的女儿正式订亲。

订婚酒宴 献送订亲哈达之后,男方再派媒人向女方家长献酒,同时议定婚事应行之礼。献酒用白瓷瓶装白酒,扣红盖,同时带哈达、茶盒等礼物。媒人向女方家长、亲友问候毕,女方立即设宴款待媒人和亲友。席间商议女方所要之物,一般有衣服、首饰、彩礼等。由于家境贫富不同,索要之物及数量亦不尽相同,但大耳环这件首饰必须应诺,质量可因贫富而异。席间还要决定完婚日期、礼品送交等事宜。

议定婚事,完全由家长与媒人做主,女儿事先已送到亲友家躲避,不得参与自己的婚事议定。

择日子酒宴 订婚后,男方请“阴阳先生”选择举行婚礼的良辰吉日和迎亲到达的时辰,写在红纸上,派媒人连同哈达和聘礼送到女家。媒人向女方父母、长辈施礼请安,赠送礼物,把写有完婚日期和迎亲时辰的红纸放在展开的哈达上,交给姑娘的父亲。女方父母同意完婚日期就开始商定迎亲人数。

蒙民兴新郎亲自出马迎亲,除新郎外尚有正副亲家代表,正代表享有执管男女双方婚宴礼节程序的最高职权;副代表是正代表的助理(正副代表一般是新郎的兄长或弟弟)。迎新人必须是偶数,且最低四人,一般都是六人或八人,富家官宦人家多达12人以上。

婚礼前的准备工作 男女双方家庭,按照婚礼日期向远亲近邻发出邀请,届时光临,然后进入紧张的准备阶段。男女双方备办酒宴,准备拜“天礼”所需的剪绒拜垫、靠背、新靴、新鞋和各种哈达,以及衣服、装饰、小裢(装烟壶用)、荷包(装烟或针线)等。拜垫、靠背由女方准备,其他大部分物品则由男方操办。女方准备嫁妆的针线活颇多,因为有媳妇过门后三年不穿婆家鞋袜的习惯。这时远亲近邻竞相献技刺绣,帮做各种针线活儿。

祝福新房仪式和姑娘宴 婚礼的前一天,男方设宴招待迎亲领队(即亲家代表)、随从和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同时举行祝福新房仪式。

在新房内把亲友们送的小褡裢、衣物和新郎用的被褥、家什整理布置停当,请祝领人和新郎新娘的父母以及他们的亲友们入座,祝领人将一条丝绢哈达和五彩线吊在房梁正中,用盛在木碗里的奶食“德吉”(指物之第一件,如饭之第一碗、酒之第一盅等,献给人表示尊敬)少许,涂在房梁处以示吉祥。祝领用吉祥美好的言词祝福,仪式即告结束。

这一天女方家举行姑娘宴,由父母主持,邀请亲戚朋友家与待嫁姑娘年龄相仿的姑娘伙伴参加。席前待嫁女儿穿上新袍服,去掉腰带。众姑娘入席后,先用茶水、点心招待。这时,母亲端一碗鲜奶让大家尝过后,正式宣布姑娘即将出嫁,众姑娘顿感忧伤焦虑,痛哭流涕。茶毕敬酒开始,众姑娘向出嫁姑娘献《姑娘宴歌》,嘱咐出嫁姑娘,倾诉离别之情。

姑娘宴席间,父母为新娘从亲戚中选一名成年妇女(一般是大娘或舅母)到新郎家住几天,等回门时一同回来。

新郎起行宴 新郎起行迎亲前,宴请正副亲家代表和随行人员,入席后由新郎父母和新郎依次向大家——敬酒招待。

迎亲队伍起行时,新郎穿戴打扮整齐,腰间佩带弓箭撒袋(箭壶、箭囊),尝口鲜奶,开始起行。到了女方家,女方父母立即设“整羊宴”招待。宴会结束后迎亲领队宣布起程。嫂子们为新郎佩带弓箭,一名与新娘属象相合女人到新娘席上报请新娘上马。当扶拥蒙面的新娘(在帽沿上缝一块兰色绸子或纱遮面)起身时,众姑娘不放,纠缠一番才放新娘起身,然后向新郎家进发。

蒙民兴陪送嫁妆,贫困人家陪送一箱衣物;富裕官宦人家要陪送大量的牛、马、羊等牲畜。

算婚期_张家口娶媳妇的风俗_张家口女方结婚需要准备什么

拜天礼 送亲队伍到达后,新娘暂到专门准备的帐棚或闲房间等候拜礼。

拜天礼仪式在院内进行,院中设供桌,摆好香火供物,仪式由“磕头父母”主持(由男方请一位岁数与男女双方岁数相加吻合的长辈,为新郎新娘的磕头父亲或母亲)。女方嫂子端着盘子去见新娘的婆婆,示意取新娘的头戴,婆婆将准备好的全部头戴首饰放入盘中,让新娘嫂子送去为新娘梳头结发,然后进新房。“磕头”父亲或母亲和两位嫂子扶着蒙面的新娘先给灶神磕头,尔后婆婆给儿媳妇尝奶,新郎就座尝茶。接着“磕头”父亲或母亲用新郎佩带过的神箭掀起新娘的蒙面纱。这里众嫂子为新娘重新梳理头发,戴好全部首饰,在众嫂子的带领下向公婆、叔伯、舅舅等长辈们一一敬献哈达和礼品(礼品有剪绒座垫、靴鞋等),并施磕头礼。磕头时要从大辈往下依次排列,连哥嫂、姐姐姐夫也要行礼。受礼者回赠礼物,长辈根据自己家境回赠牛、马、羊或绸缎、首饰等贵重礼物,平辈回赠一般礼物即可。

送亲的走时,要留下一人以娘家来探望姑娘的身份,到新房里做客,并向新婚夫妇和公婆赠送礼物。公婆设宴招待,同时请“磕头”父母入席,席间商议回门日期。

回门礼 婚后三至五天,新婚夫妇在婆婆带领下,带整羊等礼物到娘家施新亲家之礼。娘家设宴招待,并请亲戚和女儿的同伴、姐妹们一同入席。席前新郎向岳父母和其他长辈施礼和敬献哈达。入席时新婚夫妇为尊贵的客人被安排在正座,席间先给女儿、女婿敬酒。女儿恭敬地接酒后转敬给婆婆尝过“德吉”,才把酒杯放在自己的面前,然后女儿、女婿向在座的人们按照辈份顺序——敬酒回礼。席间以唱歌奏乐助兴。